“如果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糧食安全對于一個國家至關重要。
在日前由農業部和證監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風險管理與農業發展論壇上,專家指出,十五年未見的玉米價格重挫,帶動了三大主糧出現罕見的全線下跌,今年以來的市場波動甚至恐慌給我國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當前,糧食市場面臨的困境,牽動著廣大農民切身利益,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已“十一連增”,但豐足的背後,風險何解這一“遠慮”似有漸成“近憂”之態。
主糧齊跌始料未及 農業困局亟待破解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此次糧價異動,關鍵節點在于2015年9月18日。當時,發改委、糧食局、財政部、農發行聯合發文,公布本年度玉米收儲價格。其中挂牌收購價1元/市斤,比去年平均價1.12元/市斤下降10.7%。
對于這一預期之外的變化,商品期貨市場首先出現反應。當日,玉米期貨價格下跌3.64%(跌停板為4%),持倉增加了32萬手,佔原有比例的24%,當天即有5億元的資金進入玉米期貨市場。
現貨方面,國家公布東北玉米臨儲價格後,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玉米收購價格快速下跌,同比跌20%以上,是2000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跌幅。
受玉米價格下跌的影響,稻谷、小麥價格聯動下跌。10月初,山東、河北小麥價格快速滑落,創6個月新低,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市場恐慌,這也是多年未遇的情況。
“此次糧價下跌,有兩個始料未及。第一個始料未及的是此次價格調整本是針對東北地區的玉米收儲,價格下調了一毛二,但是沒想到華北、黃淮海地區玉米價格跟著跌去20%以上。第二個始料未及是本來調整的是玉米收儲價格,可是鬧了半天小麥卻在短時間內發生了一次‘斷崖式下跌’!”談及近期的糧價波動,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如果說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那麼這兩個“始料未及”,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農業產業面臨的巨大風險。
談及我國農業面臨的風險和問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客戶二部副總經理栗華田指出,首先就是資源偏緊。我國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資源整體偏緊。
其次是生態環境惡化。我國每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嚴重,城鎮化進程造成的土地流失可以達到一個中等縣的面積。同時,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破壞了生態環境,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第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務農勞動力質量下降,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已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第四是生產效率低。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率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0%,科技在農業貢獻方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五是缺乏國際競爭力。我國農產品市場缺乏定價權。此外,國內外產品價格倒挂,國內農產品庫存高企。成本與價格天花板效應的雙重擠壓對農業發展帶來很大制約。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國際市場打個噴嚏,中國市場肯定感冒。”
三農大變局 催生解題機遇期
“我國農業已經到了高投入、高成本和高風險的新階段。”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表示,新時期農業市場風險形成的背景與內因在于四方面:其一是經濟新常態下農業需求端發生深刻變化,其二是完善農產品價格機制帶來改革陣痛,其三是國內外價格持續倒挂影響深遠,其四是農業信息和市場服務體係建設滯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新階段,一場變局正在農業領域孕育和發酵,這可能將催生出破解農業困局的機遇。
首先,“互聯網+”攜手金融要素,有望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指出,當前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在于繼續推動金融資源流向“三農”領域。相關部門已經出臺很多制度性安排,其中金融行業是落實政策的主體力量。因此,金融行業應繼續向農業傾斜。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