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農業裝備未來十年發展 目標確定

2015-11-26 11:13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獲悉,我國農業裝備未來十年發展路線圖已經繪就。《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顯示,到2025年,農業工業總產值要達到8000億元,國產農機產品市場佔有率95%以上,2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和採棉機等高端產品市場佔有率達60%。

  除此之外,路線圖顯示,未來十年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品種齊全,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顯著提高,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智能播種施肥、植保、收獲機械等投入使用,化肥和農藥有效利用率達到50%以上。全面掌握核心裝置制造和整機可靠性關鍵技術,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平均無故障時間分別達到350小時和100小時。

  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物質保證和核心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業裝備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業裝備生產和使用大國。但佔市場需求90%以上的國產農業裝備為中低端產品,不能全面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快速應用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專家表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推進,保障糧食、食品、生態三大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農業裝備產業拓展領域、增加品種,並加快向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機領域,2014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突破60%,實現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但隨著這些年外資品牌大舉進入國內大型農機市場,國產品牌很難掌握話語權。中國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方憲法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世界農業機械五大企業已經全部在華“扎根”,採取先與中國企業合資,再通過徹底收購的方式變為獨資,慢慢將本土資本擠出市場。而自主品牌所謂的技術改造,都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擴大規模,但在技術上看不到進步,有量的擴張,卻沒有質的提高。

  在未來十年的戰略支撐和保障方面,路線圖指出,支持建立國家農業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建立研發、設計、檢測、標準等數據平臺;開展基礎前沿技術、關鍵共性、重大戰略裝備等協同創新;開展研發設計、科技服務、檢驗檢測、信息服務等公共技術服務;構建適應國情、立足產業、協同高效、支撐發展的農機裝備產業創新體係。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