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供給側改革 海洋捕撈控制 在1000萬噸以內
我國水產品產量連續26年居世界第一,佔全球水產品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一漁業生產大國、水產品貿易大國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的中國正面臨著漁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部在2016年底印發的《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下稱《規劃》)強調,“十三五”是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日前召開的第五屆現代漁業發展論壇上表示,盡管“十三五”期間中國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在加大,需要進一步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漁業轉型升級,但是漁業發展的積極因素也在不斷積累。
《規劃》提到,“十二五”時期,漁業成為國家戰略產業,現代漁業產業體係初步建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700萬噸,養捕比例提高到74:26。全國漁業產值達到11328.7億元,水產品進出口額達到203.33億美元,貿易順差113.51億美元。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雖然水產品供給總量充足,但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規劃》提到,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漁業水域不斷減少,漁業發展空間受限等。
不過,展望“十三五”,漁業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積累。《規劃》顯示,漁業定位為國家戰略產業。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方式、調結構,為漁業發展提供新動能。海洋強國、“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深入實施,為漁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此外,我國的養殖業、捕撈業、加工流通業三大傳統產業不斷壯大,增殖漁業、休閒漁業兩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為漁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基礎。
在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具體到漁業,其改革的著力點有三個方面,即更加有效地調整水產品供給結構、更加有效地保護漁業資源和水體生態環境、更加有效地促進水產養殖方式轉變。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稱,《規劃》在具體的產業目標上,以控制過剩的產能、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和養殖布局為目標。比如,水產品總產量在“十三五”末達到6600萬噸,但中國在2016年底,水產品總產量已達到6900萬噸,這意味著到2020年,要從6900萬噸下降到6600萬噸。這個指標不是約束性指標,而是預期性指標。這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提質增效、減量增收”,這就必須在國內捕撈上實現產量的“負增長”,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