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網絡支付實名制以來,央行近日第一次對第三方機構開出最大罰單。第三方支付機構“易寶支付”由于違反相關清算管理規定,被央行警告並沒收違法所得約1059萬元,並處以違法所得4倍罰款計4236萬元。
8月16日,央行營業管理部發布了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表《銀管罰(2016)8號》,就央行檢查組對易寶支付開展的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處罰進行了公布。易寶支付被合計罰沒5295萬元。
7月,因存在未落實商戶實名制、變造銀行卡交易信息等嚴重違規現象,央行曾宣布對通聯商務和銀聯商務兩家支付公司分別處以1110.1萬元和2653.7萬元的罰款。央行對易寶支付的罰單超過上述兩家罰單之和。
針對此次處罰,易寶支付在官網稱,對人民銀行進場檢查,公司成立專項整改小組,逐條整改並層層追責。目前,絕大部分問題已經得到整改落實。
鏈接
易寶並非首次上“黑榜”
央行營業管理部的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表顯示,這個決定是今年8月5日作出的。8月12日,央行對包括易寶支付在內的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續展,不過易寶支付被縮減了業務范圍。
續牌公告中央行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2014年銀行卡收單業務專項檢查情況的通報》,易寶支付被停止在河南省、江西省、吉林省、上海市、深圳市、湖南省、浙江省7個省市開展銀行卡收單業務。
在2014年3月,央行曾“點名”包括易寶支付在內的8家單位,由于涉及此前兩月全國發生的多起不法分子利用預授權交易進行套現的風險事件,且經核實,存在未落實特約商戶實名制、交易監測不到位、風險事件處置不力等問題,被宣布全國范圍內停止接入新商戶,在驗收合格後,才能開展新增商戶拓展。
據了解,自2011年央行頒發首張《支付業務許可證》以來,至少有27家機構因為違反相關規定遭到央行處罰。
據媒體報道,去年二季度,觸發中國銀聯風險係統移機規則案例並經調查確認欺詐的商戶數達到了353家,同比上升31.72%。(記者 蒲長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