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國產手機為什麼打不過iPhone

2015-12-29 13:59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蘋果的成功,更多的是在供給側下對了、下足了功夫。

  前不久,朋友的舊手機出了故障,正趕上國內某手機廠商推出新款智能機,便買了一部。誰料用了沒多久,該手機小問題不斷,無奈之下,只得換了一部蘋果手機。

  眼下,手機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盡管國產手機“轟炸式”推新產品,從千元以下到中高端機型應有盡有,但蘋果手機依然獨領風騷:不少年輕人省吃儉用甚至誇張地說“賣腎”也要買“蘋果”,蘋果第四財季業績顯示,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增長99%……

  按理說,蘋果手機售價不便宜,競爭對手也不少,為何能在中國市場叫好又叫座?

  有人說是消費者“崇洋媚外”,也有人說是虛榮心在作祟,但這些恐怕不是主要原因。蘋果的成功,更多的是在供給側下對了、下足了功夫。隨著手機普及率接近飽和,消費需求從首次購買轉向升級換代,蘋果公司正是憑借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滿足甚至引導了消費新需求,贏得了銷量和口碑雙豐收。

  蘋果的成功的確令人羨慕,但更值得我們反思:如果說蘋果贏在了供給側創新,國內不少企業也瞄準了新需求,並將創新視為第一生產力,為何我國的 “蘋果式”企業如此之少?

  客觀來說,創新積淀不夠是個重要因素。應當承認,我國不少行業起步晚、起點低,技術創新“先天不足”。比如,蘋果的創業可追溯到1976年,國內絕大多數科技企業近年來才開始追趕,短期內要後來居上,難度確實不小。

  從根本上看,中國的“蘋果”沒“紅”起來,主要源于創新制度體係不完善,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短板。目前,大多數企業的創新停留在初始階段,產品更新換代快,抄襲、模擬、“微創新”都打包放進了創新的籃子里,真正顛覆性、革命性的創新少之又少。

  為什麼會這樣?道理其實很簡單,創新只有產生價值,升級才會不乏動力。沒有對知識產權的充分保護,企業投入巨資、花大力氣研發的產品很快就能被低成本模倣,誰還願意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等先驅者成功後再跟進,借鑒創新成果豈不更高效?模倣是市場經濟的“偏方”,但絕不是一流企業的“主食”。披上創新外衣的模倣,就算火得了一時,也走不了太久,更不要指望下一個“蘋果”能“砸中”中國創業者了。

  由此可見,要涌現更多的中國“蘋果”,需要企業把握消費升級方向,借助後發優勢在供給側持續創新,更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完善市場規則,保護自主知識產權。既要在政策設計上鼓勵創業創新,充分激發和釋放市場活力,也要繼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嚴打侵權假冒,形成創新有回報的“保障體係”,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讓企業敢于創新、樂于創新。

  創新也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如果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破除創新障礙,讓市場主體圍繞新需求充分進行深度創新,滿足、創造、引領需求,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蘋果”也能“紅”。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