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福建臺胞之家> 服務臺胞> 服務臺商> 其他(創業故事) - 正文
 
從“隱身”到“扎根” 臺商親歷改革開放火熱年代
 
2008年10月29日        來源 : 中國網    字體:【】  【】  【

 

  1978年,是大陸改革開放的元年。從這一年的冬天開始,大陸開啟了一個超過1/4個世紀之久的年均兩位數經濟增長率的“火熱時代”。在這30年中,伴隨著大陸經濟的飛速向前,大陸臺資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隱身到開放,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大陸臺資企業在自身得到壯大的同時,也為兩岸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臺商投資大陸經歷了三次熱潮

  臺商對大陸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90年代日益增多,至21世紀初期形成相當規模,先後出現了三次熱潮:

  1、第一波投資熱潮(20世紀80年代):80年代初期,在大陸投資的臺商,為規避臺灣當局的政策管制,多以迂回方式進行“投石問路”,投資數量和規模有限。至80年代中期,以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為突破口,臺商投資大陸開始由暗轉明,數量逐步增加。許多臺商把大陸沿海地區作為加工出口基地,以“臺灣接單、大陸生產、香港轉口、海外銷售”的模式,大量轉移島內的夕陽工業,即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力密集型產業。至80年代末,大陸臺資企業約有10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

  2、第二波投資熱潮(20世紀90年代):以9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和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為契機,臺商在“求發展、逐利潤”的強烈驅動下,紛紛採取各種不同方式,擴大對大陸的投資。這段時期,臺資企業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出現新的變化:產業形態不再限于加工出口業,由勞力密集型擴展到以石化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並且通過在上海等地設立投資據點,不斷佔領大陸市場。至90年代末,大陸臺資企業約有43500多家,協議投資金額達440億美元,實際到資240億美元。

  3、第三波投資熱潮(21世紀初期):世紀之交,臺商在大陸的投資活動形成新的高潮,不僅數量大幅增加,而且集聚規模不斷擴大。臺商從以往單打獨鬥轉為集體合作,從單純的委托加工變為邀請衛星工廠共同參與,聯合上、中、下遊相關配套產業一起投資,投資動機也改採積極的產銷策略,從最初的“跑、帶”戰略,轉變為“生根”戰略,簽約期限一般都在40年以上。至2007年底,大陸臺資企業累計達7.5萬家,臺商數量超過150萬人,協議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實際到資達458億美元。大陸已高居臺灣對外投資地區的首位,吸納臺資金額佔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超過2/3。

  臺商投資大陸主要特點

  1、投資領域趨向多元,產業層次逐漸提高

  伴隨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擴大,其涉足領域日益廣泛,產業層次不斷提高。臺商投資領域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但近年來在服務業及其他產業投資比例有所提高,而農林及漁牧業比例則有所下降。截至2006年底,制造業領域的臺商投資核準項目金額約佔總金額比重的89.80%,涉及電子及電器產品、基本金屬制品、化學品、塑膠制品、食品及飲料、紡織、礦產品、運輸工具、機械以及精密儀器等行業,對大陸信息技術產品、生物科技等高技術制造業的投資也在加速增長;服務業領域投資約佔總投資的9.79%,主要集中于娛樂服務、交通運輸、商貿、物流、房地產、醫療以及教育等行業;而農業投資比重則僅為0.41%,主要分布于養殖業及園藝業等行業。

  臺商對大陸投資企業呈現規模化、集團化趨勢。臺商投資從早期以“三來一補”以及合資、合作等形式為主,逐步轉向以獨資經營形態為主;大型投資項目不斷涌現,投資金額從原來多為百萬美元以下,發展到數百萬、數千萬、數億乃至十多億美元;投資主體由以中小企業、民間資本為主,逐漸發展到以集團企業、公營資本為主體的大規模、組合性投資。到2006年為止,臺灣1100多家上市、上櫃公司中已有七成在大陸投資,在大陸投資收益匯回臺灣的金額達到449億新臺幣,佔其全部收益的62.7%。

  另外,參股國企成為臺商投資大陸的新亮點,2005年,臺灣大企業並購大陸國有企業的信息已開始浮現。

  2、投資地域分布集中,有向內陸擴散趨勢

  臺商對大陸的投資起初集中于福建省及珠江三角洲等東南沿海地區;繼而,投資熱點地區開始向以上海、蘇州、昆山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轉移,並逐步向其周邊擴展;隨著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戰略的相繼實施與深化,大陸中西部地區以其優惠的投資政策、豐富的自然資源、相對有保障的能源電力供應以及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對臺商形成越來越強的吸引力,西部、東北、華北與環渤海等內陸地區將成為今後臺商投資的新方向。

  從分布比例來看,截至2007年底,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32.22%)和廣東(25.65%)依然為臺商投資大陸的最主要聚集地,合計約佔總投資額比重的57.87%;福建(7.39%)和浙江(6.95%)次之,合計比重達14.34%。而內陸地區的北京(1.78%)、天津(1.90%)、山東(1.88%)、重慶(0.92%)、湖北(1.02%)等省市的投資比重合計已近8%,且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


  3、投資經濟效益明顯,臺商普遍增資擴產

  臺商在大陸發展普遍已從最初的“摸索期”進入“融合期”,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紛紛著手增資擴產。據臺灣“經濟部”一項針對制造業對外投資的實況調查,2003年赴大陸投資出現盈余的臺商,首度超過40%,如果再加上獲利持平者,則有高達六成以上的臺商在大陸投資處于獲利及持平狀況,顯示臺商赴大陸投資已漸入佳境。相當一部分原先在島內名不見經傳的臺資企業,正是依靠在大陸的發展,逐漸成長為國際知名的企業集團。

  從已投產的臺資企業看,越來越多的臺商展現出強勁的增資擴產勢頭,顯示其扎根大陸的信心。在已開業的4萬家臺商企業中,有6000多家增資擴建,約佔六分之一,平均每家增資100萬美元以上,累計增資超過60億美元。一批臺商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新辦企業以及帶進配套項目等方式進行增資,逐步朝集團化、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臺灣企業將高檔產品的生產、設計和研發“根留臺灣”,利用大陸研究技術和科技人才力量,加快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以保持產品在生命周期上的領先優勢,達到產業升級目的。從與大陸不斷加深的經濟合作關係中,臺灣獲得了巨大利益,其加工產業利用在大陸的高效率生產據點,作為將成品出口到全球市場的跳板,發展空間得到極大延伸擴展。同時,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加速了臺灣經濟轉型步伐,並有助于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

  未來大陸臺商面臨新的挑戰

  回顧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歷程,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相繼來源于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等靜態比較優勢,以及不斷增強的資金和技術等動態比較優勢。然而,隨著新舊要素稟賦在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轉型中的投入與消耗,臺灣的靜態比較優勢已相對減弱,後來積聚的動態比較優勢也失去昔日推動經濟進步的強勁動力。伴隨投資環境的漸趨惡化,長期以來支撐經濟成長的加工裝配業逐漸失去生存空間,島內企業不得不將趨于成熟的產業不斷向周邊地區轉移,從以輕紡工業為代表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到以石化工業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到以電子信息工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紛紛將生產基地移往祖國大陸,與當地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相結合,保持在生產成本上的競爭優勢,繼續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企業生產的“第二春”。

  海峽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經過過去20多年的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互補、互利、互惠的雙贏格局,但從現有情況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臺商對大陸投資方面,盡管改革開放30年來以來,大陸一直大力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投資硬環境,取得明顯的進展,但是其建設速度仍然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和吸收臺資的步伐。21世紀以來高潮迭起的臺商投資熱進一步使投資硬環境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突出表現為能源供給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臺商的正常發展。

  尤其是近幾年以來,大陸土地、勞工和環保成本上升,部分臺商投資地區勞動力資源的緊缺等問題相繼出現,人民幣持續升值,企業出口退稅率下降,大陸貨幣政策從緊,美國金融市場次貸危機蔓延到全球各實體經濟領域,美元貶值導致以石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使許多臺資企業即將遭遇甚至正在遭遇越來越大的困難。

  目前,兩岸經濟整體合作模式已從原來的“臺灣接單、大陸生產”轉變為“臺灣研發,大陸制造”的新模式,並正向著“大陸研發,大陸制造”的更新模式發展,這意味著臺商必須面對競爭更為激烈的嚴峻挑戰。只有成功實現企業轉型、產業升級,臺企才能加強自身競爭力,在群雄四起的大陸市場上長久立足,並持續壯大。(張玉冰)


  編輯 : 遼野  
 

版權信息
福 建 省 臺 灣 同 胞 聯 誼 會
© Copyright 2001 By Fujian Taiwanese Associat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會址:福建省福州市湖東路276號18層 電話:(0591)-87802143 郵編:350003 傳真:(0591)87802143
http://www.fjtl.org.cn E-mail:fj_tailian@vip.163.com
備案證號:閩ICP備060298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