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

  時間: 2025-09-01 14:13     來源: 北京臺聯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8月30日上午,全國臺灣研究會和北京市臺聯在北京臺灣會館共同舉辦“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第五期活動。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全國臺聯副會長王慧、北京市臺聯黨組書記袁海鵬、北京市臺辦副主任劉先傳、北京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臧麗昆、北京市民族宗教委一級巡視員彭博、全國臺灣研究會秘書長黃偉、民革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樊維、北京市黃埔同學會秘書長魯延鳴、北京市臺聯秘書長張曉軍、中央民族歌舞團藝術培訓中心主任母宗建等有關單位領導出席。活動由北京市臺聯副會長蘇偉與在京常住臺胞、太魯閣族青年陳智齊主持,臺灣少數民族同胞“京蒙行”參訪團成員以及在京臺胞等百余人參加。
北京市臺聯副會長蘇偉(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太魯閣族青年陳智齊(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此次講壇的主題為“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探尋”。平潭綜合實驗區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許桂榮、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周瑩、中央民族歌舞團業務部主任及國家一級演奏員趙雄分別進行主旨授課和演示,臺灣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代表杜智敏作了發言。
平潭綜合實驗區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許桂榮(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平潭綜合實驗區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許桂榮(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許桂榮表示,南島語族與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南島語族文化是以海洋為舞臺、以卓越航海技術為引擎、以祖先崇拜為核心信仰的宏大文明體係,是全人類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瑰寶。他認為,應充分挖掘和闡釋南島語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共同追溯民族記憶,傳承優秀傳統。這不僅有助于增進兩岸同胞對共同文化根源的認知和認同,深化民族情感,更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動力。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周瑩(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周瑩(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在豐富的中華文化寶庫中,民族服飾作為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同樣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智慧。“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周瑩認為,民族服飾具有形制之美、材質之美、工藝之美、意蘊之美等特點。從赫哲族的魚皮衣到阿美族的織布衣,它們不僅在色彩、圖案、款式上展現了民族審美,而且在制作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技藝,也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岸民族服飾不僅展示了各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更蘊藏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中央民族歌舞團業務部主任及國家一級演奏員趙雄(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中央民族歌舞團業務部主任及國家一級演奏員趙雄(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慷慨激昂的器樂演奏《相生相應》將本次活動推向高潮,演奏者趙雄不僅介紹了多種民族樂器,還邀請在場嘉賓上臺試奏。他表示,文化傳承著過去,連接著未來。每一種民族樂器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音樂畫卷。兩岸同胞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汲取養分,共同成長,實現了真正的融合共生、多元一體。
臺灣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代表杜智敏(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杜智敏指出,紋面是成年的標志與榮耀的象徵,而獵首則關聯著祖靈信仰與部落勇氣,象徵族群的認同歸屬感與命運共同體,值得我們理解和尊重。
  與會者紛紛表示,“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探尋”是專門為島內參訪團與在京臺胞量身定制的。聆聽兩岸專家的講授和演示,領略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感悟那份跨越時空的文化魅力,加深了兩岸同胞的深厚情感,促進了文化認同。兩岸同胞的情感與文化緊密相連,要繼續以文化為媒,增進理解、加深友誼;以藝術為橋,促進交流、凝聚共識,進一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心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共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的新篇章。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活動在與會者齊唱《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歌聲中落幕。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北京臺聯)
  據悉,“京臺會”自2023年10月28日開講以來,已舉辦五期活動。作為兼具學術專業性和文化傳播力的兩岸交流特色品牌,其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為推動京臺兩地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融合發揮了積極作用。
 
編輯: 劉佳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1號院5號樓文津國際公寓三層 郵編(PostCode):100084
電話(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傳真:86-10-62770420
全國臺灣研究會版權所有 中國臺灣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