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4號在江蘇南京舉行,主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來自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和海外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研討會。
每年一屆的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是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主辦的,自1991年第一屆開始,這個研討會已經成為兩岸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兩岸專家學者溝通、交流兩岸關係發展意見的重要場所。今年的研討會當然也不例外。從去年三月以來,兩岸關係峰回路轉、撥雲見日,並步上了和平發展的軌道。那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諸多問題就很自然成為本屆研討會兩岸專家學者所要探討的中心議題了。
在4號上午舉行的研討會開幕式上,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楊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時就說,過去一年多來,,在和平發展思想的指引下,兩岸關係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兩岸“三通”基本實現,海協會與海基會舉行三次會談,達成了九項共識和一項協議,兩岸經濟往來正常化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中,同時,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強,文化教育以及民間交流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兩岸關係呈現出良性互動的態勢。
梁國揚還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鞏固兩岸協商成果,進一步增強兩岸政治互信,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
二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兩岸共同繁榮;
三是加強兩岸文教交流,促進人員往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在開幕式之後,研討會進行了大會主題發言。這個大會主題發言由研究兩岸關係的七位知名專家學者提綱。
綜合來看,他們在發言中對于兩岸關係未來的和平發展抱持樂觀與期待的看法,為此,臺灣大學政治學係榮譽教授張麟徵談的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目的與過程,特別強調兩岸和平發展必須建立更多的互信,和平發展的目標應該是兩岸和平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兩岸要共同建構共同的國家認同,割除“臺獨”與“獨臺”的野草。與張教授相呼應,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係終身教授熊(左王右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教授蔡瑋、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也重點論述了兩岸確認與建構共同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是和平發展的關鍵與基礎性的工作,必須在法理上、臺灣民意上摧毀“拒統”的理論與迷思。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樂美真、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教授則分別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另外一個核心問題也就是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和解決兩岸政治定位問題提出了思考與分析。而專門研究兩岸經濟的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教授就金融危機之後兩岸經濟合作交流的拓展與深化等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同時,他們也提醒兩岸各界,當我們在追求兩岸和平發展的過程中,不可以忽視“臺獨”與“獨臺”勢力的阻礙,熊(左王右介)教授認為,兩岸必須堅決、徹底地對“臺獨”等分裂勢力進行打擊。另外,兩岸關係錯綜復雜,尤其在觸及諸如臺灣政治定位、臺灣前途等核心問題時,兩岸還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努力。總之,正如張麟徵教授所說,暗流難擋激流,國內外的局勢發展、臺海形勢的新環境,都對兩岸關係未來和平發展是有利的,兩岸分久必合是不變的大趨勢。
開幕式和主題發言之後,研討會進入為期兩天的小組討論與論文發表階段。
這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近六十篇。這些論文大致有六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過程與目標;
二是,大陸和平發展的政策主張的內涵與意義;
三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所要解決的核心與重要的問題,包括兩岸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兩岸命運共同體、增進兩岸雙方政治互信並化解政治對立、政治談判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等方面。
四是,在兩岸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現實情景下,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與發展的具體方法與途徑。
五是,臺灣內部情勢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包括馬英九當局的大陸政策、臺灣政黨政治的角鬥等,都會影響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六是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問題,比如說兩岸和平發展與美國奧巴馬政府的臺海政策等。
研討會將在5號下午閉幕。(東南廣播公司記者 聞達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