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時事觀察:臺灣問題專家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時間: 2009-12-25 15:52     來源: 全國臺灣研究會     
 
 

  討論主題: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觀察”

  主持人:

 

  周志懷  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

 

  與談人:

 

  黃嘉樹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白光煒  軍事科學院臺海軍事研究中心主任

  林  勁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鄭  劍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周志懷:

  2008年5月以來,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出現了歷史性轉折,進入了和平發展新時期。如何看待這個新時期,學界可能存在不同的觀察。無論大家觀點是否一致,但目標只有一個,這就是不斷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黃嘉樹:

  新階段要有重新認知對方的新視角。和平發展將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過程,在這一長時段中特別是在其初期和中期,必然會呈現出新舊並列、敵我混雜、選項多元、認識分歧的多樣性。而新階段的重要特點就是敵我界限的模糊化。我們同“臺獨”勢力的矛盾仍然是敵我性質,但對“臺獨”也有一個分化、爭取的任務。除了這組矛盾外,從宏觀的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到中觀的國共兩黨關係,乃至到微觀的政治領導人之間的個人關係,都將是既有矛盾和對抗、又有妥協與合作、非敵非友、可敵可友、亦敵亦友、此時敵它時友、此事敵它事友的非常復雜的關係。

  事務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分析事務的全面性,以如何看待馬英九的大陸政策為例:由于其本身就涵蓋多種要素,無論肯定或否定都不難找出依據,但單純的肯定或單純的否定一定都不對:如只看到其“不獨”的積極面,不在乎其“不統”的問題,可能人為拖延統一的時機,留下歷史的遺憾!但過分強調“不統”的問題,甚至將其斥為“實質臺獨”,又勢將抹殺“不統”中含有的“反獨”的積極面,把可以爭取的中間力量推向臺獨,起到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看問題,不僅要看到分歧點,也要看到共識點和相通點,不僅僅要有對敵人敢于鬥爭的勇氣及絕不妥協的原則性,更要有對朋友善于合作的誠意及樂于妥協讓步的彈性。

  在堅持全面看問題的同時還應分清主流和枝節,要突出主流而不是只盯住枝節。蔣氏父子的“統”只是口頭宣示的政策目標,現實中則是對兩岸交流全面地、嚴格地禁絕(蔣經國最後的兩年除外)。李登輝和陳水扁雖都曾在其任內採取過一些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和增進人民往來的措施,但他們採取這些措施的目的是希望借此營造有利于臺獨的大環境,一旦他們發現這個目的達不到,立刻就對兩岸交流“戒急用忍”,他們扮演的基本角色是兩岸關係的剎車者、搗亂者和阻撓者。而與所有前任不同的是,馬英九現在扮演的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推動者,他一直堅持“臺灣經濟發展須以大陸為腹地”的政策方向,一直認真地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再上臺階、推動兩岸人民往來更具規模。這才是馬大陸政策的新意和主流!對這樣的主流,我們應認清而不是漠視,應鼓勵而不是打擊。多樣性意味著光明與黑暗共存,善意與敵意共存、創新與破壞共存、和解與對抗共存,我們只有多看光明、少看黑暗,多看善意、少看敵意,多看創新、少看破壞,多看和解、少看對抗,才能走出一條新路來!

  和平發展階段在表面上保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以致有些同志擔心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將導致“和平分裂”的局面。但除了“統、獨、武”這三項觀察角度外,其他一些事項卻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在逐漸加強、兩岸的各種聯絡紐帶與合作機制在逐步建構、兩岸交流層級越來越高、制度化保障越來越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逐漸好轉、我在對美交涉和對臺交往中的話語權在逐步加重、兩岸整體力量的對比日益向對我有利的方向傾斜——凡此種種,說明“現狀”其實是不可能維持不變的,換言之是必定要變、且漸漸向對我有利的方向演變的。

  如果只做靜態的比較,兩蔣時期,“一個中國”和“統一”還是國民黨大力提倡的官方意識形態,而到了馬時期,不但盡量少講“一個中國”,而且絕口不提統一;似乎馬還不如兩蔣!但如果做動態的比較,結合我對臺主導性不斷加強這一新要素再來看馬英九“不統”的問題,可能就會有一些新發現:當年蔣氏父子講的統一是“中華民國光復大陸”,對我而言是進攻型的;而今由于兩岸力量對比已經發生決定性的變化,馬英九心知要搞所謂“以小吃大”的統一根本是癡人說夢,臺灣已經無力再去搶“統一”的主導權,更無力扮演進攻方,能夠做的只是消極的、防禦性的“不被統”,這才是馬英九“不統”的真實意涵。與蔣氏父子相比,馬其實是進步了,因為他實際上把統一的話語權拱手讓給大陸了,其基本姿態從“進攻方”變為“防禦方”了。“一中”的問題亦復如此,當年蔣氏父子堅持“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原因之一是在他們執政的多數時段內,“誰代表中國”的爭端還未徹底解決,“中華民國”還在國際社會內有某種空間;而今到了馬英九在臺執政,不僅國際上早已公認“中國的代表在北京”,就連臺灣內部一提起“中國”,絕大多數人都馬上聯想到是大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臺灣只講“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給國際上和島內民眾的印象自然就是臺灣已經承認它是北京的“屬下”,這是臺灣多數人目前無法接受的。所以馬就要盡量避免直接承認“一中”原則,避談“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談,也要加一些“各自表述”之類的附加條件。這種“淡化一中”的趨勢,不僅在馬身上體現,也是藍營代表人物的普遍心理,它其實是兩岸關係發展中一種合乎邏輯的演變:即按照原來的遊戲規則已經決出了勝負,負方要想繼續和勝方玩下去,很自然的選擇就是要求修改遊戲規則。對勝方而言,在要求對方繼續遵守遊戲規則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如何讓對方能“玩下去”的問題。

  綜上所論,我們在思考“現狀”問題時,應當牢記三點:

  (一)不要把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對立或割裂來看,現在雙方簽訂的所有協議都沒有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今後也不會違反,因此不存在“和平分裂”的問題;和平發展雖然在表面上仍未統一即“不統”,但方向將漸漸被確定為“趨統”,我們應該對和平發展抱持這樣的信心!

  (二)不要把“不統”與“臺獨”連接或同質化地看;畢竟現在臺灣多數人都支持“不統”,我們不能把這些人統統推向“臺獨”的懷抱。

  (三)我們當然希望追求最好(best)即盡早讓現狀變為實現統一,但不必否認次好(second best)即現狀為和平發展,而且至少要先保住次好(second best)。這不是維持現狀,事實上現狀一定會改變的,在現階段,對統一應多幹少說甚至只幹不說,用“漸進改良”的方式,讓現狀漸漸發生對我有利的變化。

  

  白光偉: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重大戰略轉折時期。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現重大戰略轉折,包涵兩層含義,一是從國際戰略格局的變化看,當今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美國開始戰略收縮,而中國崛起則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逐漸由邊緣走向中心,由之,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中國視為“威脅”的同時,不得不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二是從兩岸關係格局看,兩岸實力對比我強臺弱的格局不斷強化,兩岸關係由“統獨”激烈對抗轉變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總的看,戰略轉折期的兩岸關係總體特徵表現為:“獨不了、難急統”,和平發展,兩岸實力對比發展和整體外部環境有利于大陸。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際情況看,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兩岸高層互信和默契逐步增強,理性處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存在的分歧和爭端,成為雙方主動恪守的準則;二是兩岸經貿、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日益深化,臺灣對大陸經濟的結構性依賴持續增強,大陸赴島內訪問人員的層級和數量不斷提高,兩岸交流合作與人員往來邁上新臺階;三是兩會協商制度化並取得重大成果,國共論壇促使兩岸黨際交流不斷深入,海峽論壇開創了兩岸普通民眾開展交流合作的新平臺,兩岸智庫與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成為兩會協商的重要補充,兩岸互設辦事處將提供兩岸更為便利的交流溝通平臺,兩岸溝通、協商管道與平臺將不斷充實和擴大。四是兩岸在國際社會上的關係大幅緩和,大陸對臺灣同胞拓展國際空間的一些合理要求釋出善意。五是兩岸利益層面交往發展迅速,但問題仍然較多。六是外部幹擾影響有所弱化,但幹擾能力亦不容低估。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作為和平統一前的歷史過渡期,具有其特殊的表現特徵。整體上,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的戰略性轉折,由“統獨”激烈對抗轉為和平發展、合作雙贏,這是一個復雜的較量和轉變過程。其發展變化不僅取決于兩岸力量對比的變化,而且受島內政治力量變化的制約,同時,還受到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當前島內政治生態變化需要關注兩個表現:一是島內兩黨政治形成,政黨本土化實現,黨派制定政策將立基臺灣。一方面,島內政治輪替將成為常態,民進黨仍可能東山再起。另一方面,黨派本土化使得未來各黨派政策出發點都將以臺灣為思考基點,臺灣利益將成為政黨選舉時的主軸。從臺灣當局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實際情況看,影響其政策選擇的因素依次為島內-美國-大陸。同時,本土化也使得國民黨在統一問題上的態度由剛轉柔。二是臺灣主體認同已經形成。兩岸間的認同可區分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這三者之間有聯係,也有區別,在兩岸民眾認知差異上依次呈由小到大的態勢。島內分裂勢力經過民進黨的執政發展到高峰後,其歷史情緒得到了釋放。在對歷史的追溯、對比和反思後,已經沉淀為臺灣的主體性和相對獨立的族群意識,成為臺灣各派政治勢力和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政治認同,甚至已經上升到道德意識或價值觀層面,這一點直接決定了無論哪個黨派的政治人物都必須堅持這一認知。目前,民進黨從“急獨”轉向“反急統”,並用“中華民國”主權捍衛者立場檢驗馬英九。

  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以來,交流日益頻繁,成果豐碩。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長期復雜的歷史過程,未來一段時期內,兩岸關係將從熱絡的大發展進入到一個相對摩擦多一些、雷區多一些的正常狀態,這是向正常交往的自然過渡。長期隔絕和發展道路不同導致兩岸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與認知差異,必然會引發不同的思想認識和爭論,這都需要時間來轉變,不應因一時一事而改變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總體性戰略判斷。這一歷史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其發展必然是曲折中前進、螺旋式上升。

  

  林勁:

  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這既是我新時期對臺政策的主題,也是臺灣社會民意的主流取向,同時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馬英九上臺執政,機遇與挑戰並存,表面上,機遇體現在兩岸經貿及民間各方面的交流方面,挑戰則體現在兩岸政治關係的突破和馬英九應對臺灣政局變化及追求連任考慮以及固有的意識形態堅持。“8、8”水災發生之後臺灣民眾的反應以及而後允許達賴訪臺即是證明。但是機遇與挑戰並非截然分開,一成不變的,二者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亦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取決于雙方各自的目標及推進的速度,取決于雙方互動的態度及性質,取決于雙方各自內部情勢的演變及制約,同時也受制約于雙方在國際社會的較量及國際勢力的滲透及影響。

  從雙方各自面對現實而訂定的目標及推進的速度看,訂定的目標必須適應雙方各自內部的情勢及兩岸關係互動的狀況。目標過低,挑戰也許減少,但也可能錯失機會;目標過高,挑戰增大,也可能使機遇轉化為挑戰。推進的速度過緩,可能造成機會稍縱即逝,推進的速度過快,則有可能“欲速則不達”,使機遇轉化為挑戰。雙方的互動必須有所得且有所失,不可能全得也不可能全失,妥協讓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須建立在雙方互信的基礎上,因此時機的掌握極為重要,例如國際活動空間及軍事部署等政策的調整。

  馬英九任期內的兩岸關係發展目標是清晰的,相對于臺灣政治現實是較為務實,即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承認“九二共識”,恢復兩岸兩會商談,通過兩岸協商解決國際空間某些具體的問題,爭取簽訂“和平協議”,推動及實現一係列兩岸經貿及民間交流的政策,包括實現兩岸三通。應當指出,這一發展目標既是臺灣經濟狀況改善及提振的需要,也符合臺灣經濟、政治情勢及民意的主流取向。毫無疑問,這一發展目標是動態的、開放的,影響因素應該包括大陸及兩岸互動等方面的因素。

  在馬英九的任期內,大陸的兩岸關係發展目標不可因寄望過大而訂定過高,應把握機會,逐步扭轉臺灣民意的主流取向,通過各方面的工作,爭取建立兩岸良性互動的穩定架構,使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不至于因為臺灣政權更迭或者政黨輪替發生逆轉,朝著有利于和平發展及國家統一的方向發展。

  

  鄭劍: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迅速,各項交流不斷突破,和平發展的大趨勢進一步強化。但與此同時,影響兩岸關係順利前進的各類問題和障礙也有所暴露,各種思想觀念出現新的交鋒,統一與反統一矛盾上升,“臺獨”與反“臺獨”鬥爭猶存,島內各類政治勢力內部圍繞兩岸關係發展方向、路線、策略的爭論、角力也如火如荼。可以說,今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有良好機遇,也面臨著新的考驗,關鍵是各方面如何把握。目前的兩岸關係還有脆弱性,政治人物的一念之間,可以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影響。

  當前,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主要有:

  1、島內政局仍然動蕩。主要表現:藍綠兩大陣營繼續對峙,馬英九向綠營選民傾斜、試圖化解綠營對立情緒的恭讓用心不但得不償失,反而在內部引起怨氣;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痼疾未除,牽制國民黨執政不遺余力,街頭暴力戲碼連續上演;國民黨內部矛盾猶存,馬英九當局政績不佳,新的“內閣”能否經受住考驗變數很大,明年底五大市長選舉前景堪憂。未來可能導致重大政治衝突的問題,一是經濟繼續滑坡,二是重大天災人禍,三是兩岸交流重要事件,四是對陳水扁家族弊案的處置,五是對綠營其他高層弊案的處置,六是重要選舉,七是社會重大突發事件。

  2、臺灣民眾心理不夠穩定。目前,島內民眾處于心理調適期,能否堅定地支持不讚成“臺獨”的政黨和政治勢力“執政”,能否堅定地支持國民黨政權開放兩岸交流政策,能否堅定地支持兩岸關係繼續向有利于和平發展的方向前進,仍有一定變數。2009年12月初縣市長選舉結果,使人不得不對島內民意進行深入思考,大量去年支持馬英九的選民沒有忘記民進黨,一些選民也沒有拋棄“臺獨”,現象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主要是島內民眾未能完全享受到“政權輪替”的預期利多。島內政壇仍然亂象重重,經濟繼續惡化,大陸對臺優惠措施未能被多數民眾切身體會到。而李登輝、陳水扁和民進黨20余年執政對島內民眾國家民族認同觀念的扭曲、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繼續利用省籍矛盾和“臺灣主體意識”,離間島內民眾與國民黨和大陸的關係,則是根本所在。

  3、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仍有實力。盡管民進黨失去了島內政權,“臺獨”分裂勢力受到重挫,影響力繼續下滑,但其並沒有被徹底打敗,也沒有絕望,基本群眾尚未根本瓦解,政治實力還在,仍在伺機東山再起。國民黨和馬英九政權施政不力和失誤不斷,是其可資利用的內部條件;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兩岸各項交流開放對臺灣經濟拉動作用不如預期,是其可資利用的外部條件;省籍矛盾和“臺灣主體意識”加深,則是民進黨求生存、謀中興的根本基礎。在如火如荼的“挺扁”、“反扁”特別是縣市長選舉鬥爭中,我們真實地領略到了陳水扁為首的貪官污吏們為了逃避法律的懲罰而肆意玩弄島內民眾信任的卑鄙無恥伎倆;希望在政治上再上層樓的政客們為打知名度、撈取選票而任意踐踏“民主”、“人權”的可恥嘴臉,而少數島內民眾執迷不悟、部分民眾極易被利用的狀況,尤其令人憂慮。

  4、國際幹預勢力不希望兩岸走得過近。這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變數之一。美國表面在臺灣問題上有所節制,但幕後幹涉兩岸關係的小動作不斷,我們從臺灣當局和一些人士一年來對兩岸關係重大敏感問題態度的反復,不難體認到那只看不見的手指向哪里。一旦美國的內外困境有所緩解、一旦其發現兩岸關係向“失控”的方向發展,它必然使出重手,跳上前臺。

 
編輯: 李傑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清華同方大廈B座四層 郵編(PostCode):100084
電話(TEl):86-10-62792150 ,62770319 傳真:86-10-62770420
全國臺灣研究會版權所有 中國臺灣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