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衛星(圖片來源:中評社)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王衛星8月19日在第七屆兩岸融合發展論壇上致辭時表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同胞本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短暫的分隔不能阻擋兩岸融合發展、復歸統一的潮流大勢。王衛星表示,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推進新時代兩岸關係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更接民生地氣、更有利于祖國和平統一方向、更順利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出的重大主張,是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衛星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上強調,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明確了兩岸融合發展是推進統一的實踐路徑。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3年發布《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等一係列配套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融合發展主張在實踐層面得到落實。
王衛星談到,經過多年努力,兩岸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從“單向互補”發展到“雙向共贏”、從臺商到臺商連接,發展到兩岸四地企業相互整合;兩岸民眾社會廣泛連接,從旅遊探親訪友、臺商臺幹臺胞居留,發展到遍及臺灣各階層領域民眾,到大陸就學、就業,和大陸社會制度保障銜接;兩岸文化認同得到深化,逐步從“同文同種”“情感共振”,發展到同聲同氣、“復興共識”。“可以說,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特徵和‘應然’之路,成為大勢所趨的民心所向。”
王衛星指出,回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恰好是一部融合發展史。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就與一般的圖騰不同,它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元素“和諧共存、融合互補”的集合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性共生性,這是中華文化最深的根,也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民族之魂。
“最近正值暑期,我去了趟張家口,在那里深深感悟到了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發展的深厚魅力。”王衛星分享說,張家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華北平原和壩上高原之間。以此為界,北為草原文化,南為農耕文化。自秦以降,中原歷代朝廷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在張家口一帶修建了許多堅固的長城,使之成為保護農耕文化的鎖鑰屏障。
他介紹,公元916年,遼建國初期,為適應轄區多民族共存的社會結構(契丹、漢、渤海等),在統一政權下,根據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水平採取相應的管理手段,遼太宗確立了“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將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分開治理,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在契丹族的發源地和主要遊牧地區,保留了原有的部族制度與遊牧習俗,採用北面官制管理契丹及其他遊牧民族事務。在漢族聚居的農耕地區,則採用南面官制,由漢人士大夫與契丹貴族共同擔任,倣照唐宋官僚體係和中原的州縣制,保留中原農耕文明的行政模式。契丹人適用《契丹律》,漢人適用《唐律》。
王衛星指出,通過“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二元治理體係,實現了遼初期的多民族共治,至遼聖宗時南北面官逐漸出現融合趨勢,趨于統一,加速了契丹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成為遼朝政權存續超過200年的重要基石。盡管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種通過“政歸一統,事循分治”,緩和文化矛盾,促進民族融合的做法,既體現了對各民族文化傳統的保護,又為後世王朝提供了治理多民族國家的范本,豐富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形式,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衛星續指,之後,歷朝歷代也不乏類似的案例,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由異向容,由多到兼,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和合發展。這些做法,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包容、融合文化的特有產物。到了明朝中期,互市開啟,張家口成為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區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與商貿交流的集散地。至清代實現了“內外一統”,極大地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發展。
王衛星說,隨著大境門的開通,張庫大道得以迅速形成並逐步興盛,沿著這條萬里茶道,張家口逐漸由軍事城堡轉變為商業都會,並經由這條國際線路走向世界各地,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應運而生。它不僅印證了張家口的重要地位,更見證了農耕與遊牧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體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開放進取的民族精神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氣派!
王衛星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文化是鏡子的反射層,可以鑒古知今。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同胞本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短暫的分隔不能阻擋兩岸融合發展、復歸統一的潮流大勢。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美國對華發動戰略競爭、“脫鉤斷鏈”,民進黨賴清德當局圖謀“倚美謀獨”、“脫中入北”,給兩岸融合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但歷來形勢比人強。”王衛星認為,中華文化是臺灣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不會因人為切割而消亡;兩岸經濟產業合作是臺灣經濟的最可靠動力,不會因人為切割而“脫鉤斷鏈”;“東升西降”、中國崛起是歷史大勢,不會因外部幹擾和“臺獨”的心機算計而停滯、倒退。越是在這樣的時刻,兩岸同胞越要堅定不移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把握發展的機遇、創新的機遇、融合的機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性博弈中,維護兩岸共同利益、推進民族偉大復興。
王衛星說,錢穆先生講,“中國人不愛中國,則是無天理”。合作比敵對好,協商比衝突好,融合比分離好,互惠比制裁好,尊重比歧視好,信任比猜疑好。愛中國、向中國、為中國,是每位中華民族子孫的份內之事。
王衛星說,艾青在《橋》一文中寫道,“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于是產生了橋。苦于跋涉的人類,應該感謝橋啊。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係;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橋是乘船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融合發展就是兩岸心靈契合的橋,和平統一的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橋。
王衛星指出,80年前的1945年,被日本竊據的臺灣正式重回祖國懷抱,這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更再次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福建一度是海峽兩岸對壘的前沿,但在今天卻成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示范區,成為廣大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在福建連續向金門供水6年後,近日,國臺辦宣布,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通電、通氣、通橋等前期技術準備已基本完成,兩岸融合發展更進一步。無數事實證明,兩岸關係雖歷經波折,但也在不斷累積著實現統一的條件,也鋪墊著統一後長期發展的基礎,兩岸統一,勢所必然;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兩岸關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低成本統一的正確選擇。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我們就會相契相扶,走好統一前的“最後一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