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王衛星:革命英烈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榮耀——寫在對臺隱蔽戰線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播映之時

  時間: 2025-10-22 18:55     來源: 人民政協報     
 
 
  9月30日,是我國第12個烈士紀念日。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在中央電視臺八套、愛奇藝、咪咕視頻隆重推出。播出伊始,便好評如潮,迅即榮登收視率榜首。即便在臺灣島內,也引起強烈反響。其中原因很多:劇本寫得引人入勝,片子拍得情真意切,演員演得出神入化……但是,在我看來,革命英烈的事跡偉大、壯闊、感人,才是這部劇感染萬千觀眾的根本。
  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五千年中華文明熠熠生輝、兩千年大一統傳承不斷、英烈楷模代代輩出,便是歷史的明證。在這浩瀚的歷史畫卷中,中國共產黨以其偉大的革命理想、無私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一切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繼往開來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革命事業,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建設成就,並帶領中華民族闊步走向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而這一切的奠基者,就包括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對臺隱蔽戰線的英烈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浸染著他們的鮮血。
  ■ 《沉默的榮耀》在兩岸引起共鳴
  1950年,臺北馬場町,他們面對敵人的槍口義無反顧,英勇就義。到今年,已經整整75年了。他們的英勇事跡,今天終于在熒屏上全景式地呈現,作為一名臺灣隱蔽戰線歷史的研究者、呼吁者、記錄者,我深感欣慰並備受鼓舞。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新中國成立76周年、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的今天,在祖國統一大業進入關鍵階段,在中國人民深化“敬畏英烈”心碑的今天,該劇的成功拍攝與播出更具特殊意義。
  作為首部真人真事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後臺灣隱蔽戰線鬥爭重大主題的電視劇,秉持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遵循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創作團隊數年磨一劍,歷經9個月審稿和數十次修改,再現了1949年至1950年間那場發生在臺灣的生死鬥爭,深情謳歌了無名英雄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該劇播出後,“統一”“回歸”“致敬先烈”等話題在海內外網絡引起持續熱議。劇中,吳石“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朱楓“我會舍命保護東海小組的”等一係列感人至深的臺詞,令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許多人在觀看該劇後,自發前往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吳石烈士墓前及烈士故居等地參觀瞻仰,向英烈敬獻鮮花、月餅、美酒等,以表達深切的緬懷及崇敬之情。祭奠人群中有不少中老年人,更多的是年輕人甚至還有不少少年兒童,這一場景折射出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慎終追遠、景仰英烈的民族,這種民族意志、民族精神仍在賡續傳承,著實令人欣慰和振奮。以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為代表的這些為解放臺灣作出貢獻的英烈們會看到這一切,他們的後代會為此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榮耀。榮耀屬于他們,屬于中華民族!
  在臺灣,《沉默的榮耀》也成為熱議話題。華語劇場頻道,該劇前10集播放量近30萬次,評論區有臺灣網友表示“在馬場町跑步十幾年,不知道這里曾經有英雄慷慨就義……”臺灣中天、中視、TVBS等電視媒體接連報道,《中國時報》《聯合報》發表多篇評論,島內一些知名人士也對該劇予以評論;臺北圖書館的《東海情報組檔案匯編》等相關書籍借閱量激增。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在《沉默的榮耀:從民族解放史觀重思臺灣問題與內戰記憶》文章中稱,“大陸今日透過《沉默的榮耀》這樣的文藝作品重新詮釋國共內戰與白色恐怖,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創作,更是歷史主體性的重申與民族記憶的呼喚。這樣的呼喚,不是為了煽動仇恨,而是為了恢復歷史的整體性與民族記憶的真實性。它提醒人們,臺灣問題並非國際的地緣政治棋局,而是中華民族內部尚未解決的歷史責任。內戰史觀的重建,並非為了翻舊賬,更不是對誰的。”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們必須擔當起的歷史使命,完成這項偉業同樣需要披荊斬棘、風雨兼程、犧牲奉獻。
  中國共產黨一直都在為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而奮鬥。這種奮鬥,其實早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就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就是為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謀解放謀幸福而生。中國共產黨與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建立了血肉聯係,從日本殖民時期組織反抗日本殖民統治鬥爭,到解放戰爭時期推翻國民黨腐敗專制統治、建立人民政權,始終如此,中國共產黨黨員始終戰鬥在最前列、犧牲在最前面。此間隱蔽戰線的鬥爭,更是艱苦卓絕。
  新中國成立前後,為推進解放臺灣戰役,在中共中央領導下,中共華東局組織等係統集中派遣大批人員入島。他們一批批進入在國民黨極其嚴厲恐怖統治下的臺灣省及閩浙沿海部分國民黨勢力盤踞的島嶼。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毅然決然放棄原本可享有的安定生活、遠大前程,冒著生命危險赴臺,選擇向死而生、逆行接敵的潛伏任務,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和犧牲精神!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然而,因我在臺地下黨組織被破壞,赴臺及在臺隱蔽戰線工作人員大部分被捕、犧牲。據有關部門核實,當年有名有姓的臺灣當局判決書被判刑的超過7550人,被判死刑的超過1100人,還有很多人被秘密殺害。
  ■ 為了不被忘卻的紀念
  秉持著強烈的敬畏心和責任感,2022年3月,我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關于持續追認在臺隱蔽戰線犧牲烈士的提案》,立即得到了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鄭建邦和戚建國上將、吳昌德上將、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等許多政協委員的附議和聯署。提案先後得到相關部門和對臺隱蔽戰線犧牲烈士後人等的大力幫助,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後,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先後組織編寫出版了《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第一、二集),中央9個部委聯合審稿,作為全國對臺係統的必讀書。《人民政協報》刊登了《他們的故事,需要有人去聽——〈關于持續追認在臺隱蔽戰線犧牲烈士的提案〉背後的故事》整版文章,全國許多媒體和網站先後轉載。根據中央領導指示,有關部門以《血沃寶島》(第一集)為素材創作了這部大型電視劇《沉默的榮耀》。
  75年後,電視劇《沉默的榮耀》首次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追求祖國統一而無畏犧牲英勇奮鬥的悲壯歷程。這是一部充滿歷史厚重感、富有強大精神力量、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史中隱蔽戰線鬥爭的宏大英雄史詩,填補了全面係統反映這段歷史的影視劇的空白。畢竟,因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對臺隱蔽戰線鬥爭的故事長期以來鮮為人知。
  正是秉承著偉大的犧牲奉獻精神,才使得他們經受住了嚴酷鬥爭的考驗、沒有背叛革命;正是堅守隱蔽戰線鬥爭的特殊紀律和要求,才使得他們選擇做無名英雄——即便犧牲了,也長期不能把名字和事跡刻在紀念碑上;活著的,也長期不能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有的閉口不言直到告別人世,有的現在還在隱姓埋名。也正是他們的言傳身教,才使得他們的子女、後代、親人們亦能三緘其口、正直做人、不向組織提要求。他們都是無名英雄!
  隱蔽戰線鬥爭,大多是與敵對陣營“精英群體”打交道,我黨我軍對隱蔽戰線幹部的能力素質要求更高。翻開隱蔽戰線先烈的履歷和評價,不難發現大學生、藝術家、工程師,以及天資過人、稟賦異人等詞匯。若他們不是犧牲了個人發展,很可能在社會各領域大展才華,當科學家、當藝術家、當教授、當工程師、當高官、當高管,等等。但是,為了革命,他們甘願放棄自己的選擇,根據任務需要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是“小人物”“無名氏”。這種犧牲奉獻與國民黨、資本主義陣營那些追求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和精神境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今天的華夏兒女不會忘記,正是特殊的生死通道,令他們經受住了特殊的意志考驗。他們往往掌握著可以過富豪般生活的資源,卻甘願清貧。他們為黨節約每一個銅板,出門西裝革履、慷慨大方;進家粗布舊衫,粗茶淡飯;散盡家財,支持革命。有時他們忍受著家人、戰友甚至某一級組織的不理解,堅守“有苦不說,有氣不叫;顧全大局,任勞任怨”;面對被捕殺頭,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活,絕不叛黨出賣組織和戰友。他們普遍家風家教特別嚴格,子女後代普遍爭氣並為國爭光。這樣的精神在當下更有啟示意義。
  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鬥爭的業績才如此輝煌。我們黨和軍隊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勝利得讓對手不明就里,讓境外戰史專家感覺不可思議。
  共產黨人要有敬畏感,我們對先烈更要有敬畏感。我們做每一件事,我們每一次奉獻或索取的選擇,都要想一想那些長眠在異鄉的先烈們會怎麼想?我們對得起他們嗎?我們為他們未竟的事業做過些什麼?我真誠地希望,到了統一的那一天,我們每名中國人,都要問心無愧于那些犧牲在臺北馬場町的先烈們。
  一段時間以來,我常想一個問題:到海峽兩岸實現統一的那一天,應該做點什麼?我想說,真到那一天,一定要把慶賀的美酒捧到英烈面前,灑在他們的墓地上,並告慰先烈:英雄永垂不朽,黨和祖國沒有忘記你們。
  英雄是一束純凈的陽光,沒有哪個民族不崇尚英雄,沒有哪個國家不視英雄為珍寶。銘記歷史的民族才有根,熱愛英雄的民族才有魂。今天,我們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光彩照人,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英雄的熱血洗滌靈魂;今天,我們的共和國大廈之所以能夠牢固堅強,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烈士的忠骨鑄造根基;今天,我們的華夏兒女之所以能夠驕傲自立,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英烈不死的雄魂激勵後人。
  我們是沐浴著無數先烈的榮光走進新時代的,我們也將在先烈奠基的道路上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統一。我們一定要用行動告慰先烈,走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作者係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編輯: 劉佳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1號院5號樓文津國際公寓三層 郵編(PostCode):100084
電話(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傳真:86-10-62770420
全國臺灣研究會版權所有 中國臺灣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