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臺灣光復80周年紀念日,我想從臺灣光復與抗戰勝利、臺灣光復與中華民族、臺灣光復與反“臺獨”鬥爭三個方面,簡要講述臺灣光復的歷史故事和歷史意義。
一、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之一。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舉行,“慶祝臺灣光復”的標語張貼于會場最高處。同日,臺灣臺中地區隨後舉行慶祝臺灣光復大會,大會主席說:“今朝舉行在臺日軍之降伏式,典禮隆重,意義淵深。臺灣光復,于是名實雙備”。
說來頗有意思,在日語里“降伏”是“光復”的同音詞,在中文里“日軍降伏”是“臺灣光復”包含的本來應有之義,“勝利”則是“臺灣光復”慶祝活動的基調,如《臺灣光復節歌》所唱“勝利歌兒大家唱”。
舉例言之,1945年10月25日即臺灣光復當天出版的《前鋒》光復紀念號,刊有作者署名為“介舟”的《臺灣光復歌(擬民間歌調)》:“五十年臺灣,六百萬同胞,現在復歸咱祖國!這可比,撥開雲霧,解消風雨,霎時間重見天日!可恭喜,出頭天,莫非是天有理,也是祖國大犧牲所致。著認真,著知己,守禮節,知廉恥,再建新臺灣。”又刊有作者署名為“孔乙己”的《臺灣光復》:“蓬萊寶島,賊據多年。民生困極,復見青天。如今光復,玉露均沾。山川煥色,草木增妍。三民善政,無私無偏。光華若日,照徹群邊。”陳茂雲《國語會話讀本》(臺北國語普及會1945年版)書前有羅家倫作詞、闕仲瑤譜曲的《凱歌——為勝利而歌唱》,歌詞唱道:“勝仗,勝仗,日本跪下來投降。祝捷的炮像雷般響,滿街爆竹煙花飛揚。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張淚如狂。向東望,看我盟軍浩浩蕩蕩掃殘敵,如猛虎驅羊踏破那小小小扶桑。河山再造日月重光。”閩南語歌仔冊《西歐大戰光復新生臺灣》(臺北新興書局1945年11月出版),在唱完“西歐大戰”後,轉而唱“光復新生臺灣”,歡呼、興嘆道:“臺灣澎湖愛歸宗”,“日本以經(同“已經”——編者注)無政權,咱個臺灣免伊管”,“講咱中國真勇敢,萬項忍耐有所望”,“臺灣著是美齡島,蓬萊寶島未僥(意為“不會”——編者注)顧。臺灣割乎伊明治,天理有報照無論,天地替咱民報冤,黃金看做赤仁涂,頭尾以經五十年。到今大漢出頭天”,“咱是一等個國民,盡忠報國常要緊,同胞心肝卻相瓦”。
二、臺灣光復增進了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945年1月15日,臺灣同胞、清末秀才汪受田(字藝農,臺灣進士汪春源長子)在《臺灣研究季刊》創刊號發表《臺灣收復後之文化消毒運動》。其文略謂:“臺灣同胞,離開祖國懷抱,快要五十年了。在這五十年中,他們並沒有一天忘懷祖國,表現在剛淪亡的三十年內,不斷發生過轟轟烈烈的抗日革命運動,雖然在侵略者暴力壓制之下,沒有獲得成功,但這種革命高潮,卻深深地醞釀。一直到了祖國發生神聖抗戰的今日,更具體的有計劃的在準備行動。現在抗戰勝利的路程,已經一天接近一天,同盟國在海上佔絕對的優勢,臺灣該是接近收復的時期了,這不僅是祖國同胞的熱望,而且是六百萬臺灣同胞迫切的願望和要求。臺灣不論在地理上、歷史上,都是中華民族生存上不可割裂的部分,在距今一千年已經有我們先民開墾的足跡,它和福建僅隔一衣帶水。”文中又謂:“凡事預則立,教育是建國的基礎,特種教育的實施,尤為臺灣收復後的一支清血劑,非有精密的計劃,和淺近易行的方法不可。臺灣同胞本來具有豐富的愛國心情,在歷史上曾為扶明復國的最後堡壘,今後必為海上擊敗日本的前鋒,雖然經過敵人五十年的毒化,但今日臺灣同胞,依舊保留著中華民族的血素,他們熱情愛國的胸懷,是永遠不會磨滅的,主要的是在我們怎樣去啟迪他、扶助他。”汪受田于此一再提及中華民族:“臺灣不論在地理上、歷史上,都是中華民族生存上不可割裂的部分”,“今日臺灣同胞,依舊保留著中華民族的血素,他們熱情愛國的胸懷,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1945年10月18日,《臺灣新報》載《高山兄弟歡天喜地》,其文曰:“我三星期以來,巡訪新竹州下竹東、大湖及蘭陽方面的山界。各地的高山兄弟,聽到日本降伏之喜訊,也同我們兄弟一樣,手舞足跳。他們極喜歡,切實要變中華民族,這樣希望也要本省人後援始可達其目的。又關于‘高砂族’的名稱也希望抹消,叫做山的兄弟可也。山的兄弟有日中(近日)遣代表要歡迎陳長官之計劃雲”。此時“陳長官”即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尚未到臺主持受降儀式,臺灣少數民族便以“切實要變中華民族”而“高興得手舞足跳”,這是值得注意的。日本降伏、臺灣光復的消息傳來,臺灣各地都在學唱、傳唱《義勇軍進行曲》,“中華民族”也隨《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傳遍臺灣各地。
三、臺灣光復引發戰後對“臺獨”分裂活動的第一回合鬥爭。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召開的“舊金山會議”上,美國代表團就戰敗國部分殖民地的歸屬問題提出了“聯合國托管制度”(又稱“國際托治制”“國際托管制”)案。1945年5月16日,“舊金山會議”尚在進行時,臺胞謝東閔在《臺灣民聲報》發表《國際托治制與臺灣》稱:“我想為不折不扣收復臺灣,我們應向國際托治制會議提供備忘錄,重申開羅會議的決定不可更改,同時透徹地說明臺灣歷史、民族及地理等,皆與中國不可分,必須保證中國的領土完整,主權神聖”“(國際托治制)臺灣除外。因為它攸關中國安全,中國福利;它是百分之百的中國領土。此外,中國自身也要徹底覺悟,要態度明朗,立場堅定。由于國際托治制的提出,我們更覺得中國應準備武力收復臺灣;同時在政治上的措施,例如籌備臺灣省政府,在‘憲法’列舉條文加入臺澎,選擇臺胞代表臺灣人民參政等,尤迫切需要實施,俾便以公開事實,爭在和平之前,清正世界視聽,杜絕意外之變。”
謝東閔是臺灣彰化人,時任國民黨中央直屬臺灣省黨部(駐地在福建永安)宣傳科科長。香港《華商報》1946年3月13日第1版載文揭露美國間諜(其中有一名黃姓“美籍臺人”)“在臺制造托管運動”的內幕。文中記1946年2月14日孫中山之子孫科到達臺北,他在臺灣的幾次公開講話里一再“放炮”,怒斥美國間諜。他說:“我深信臺灣永屬中國。但是有些外國記者卻制造臺灣分離運動的消息,這是荒唐無稽的”“在臺灣美國領事館的臺籍通訊員,經常供無端消息給美國記者,而這些美國記者卻已戴了有色眼鏡,于是一條條的造謠新聞就出現在外國報紙上”“中國不能容忍外國人來煽動不安,制造謠言,侮辱中國。”該文還報道,臺北“中央社”主任葉明勳(福建浦城人,福建協和大學畢業生)也嚴詞怒懟上門“踢館”的美國間諜卡度。
廖文毅是戰後臺灣第一波“臺獨”思潮的關聯人。臺灣光復後,他很快接近和接受“國際托管”“臺灣地位未定論”“住民自決”等“臺獨”論調。廖文毅組織的“臺灣民眾聯盟”于1948年4—5月間在香港成立。該聯盟主張“推翻蔣政權在臺的統治,建立代表臺灣各階層人民利益的民主獨立政府,待整個中國政治確定走上民主軌道之時,依人民投票以聯邦之一單位加入中國民主聯邦”。1948年5月22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以“讀者來信”的方式,在香港《華商報》揭露:廖文毅及其“臺灣民眾聯盟”是一個“主張臺灣獨立的團體”。
在今之臺灣,“臺獨”分裂勢力妄圖制造對于臺灣光復的集體失憶。在我看來,這是有如拔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民進黨前主席陳水扁說過的話)的。近日,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居然說“臺灣沒有光復節”。從徐國勇等人的言行看,“臺獨”分裂勢力不僅否認“臺灣光復節”,而且否認“日本降伏”的勝利和臺灣光復的意義;他們想變為日本人,自外于中華民族;他們從事的是罪孽深重的“臺獨”分裂活動。然而,《臺灣光復節歌》等“勝利歌兒”80年來一直在傳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80年來不斷在鑄牢、反“臺獨”鬥爭80年來從未停止。
今天又逢“光復節”,讓我們高聲歌唱《臺灣光復節歌》另一段歌詞:“臺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汪毅夫是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