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發言文字實錄:
尊敬的徐省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早上好!
上個月在北京我們開互聯網的大會時候,我聽了張近東董事長在我們大會上的發言,就講互聯網+零售,有些觀點我是高度認同,今天有幸來參加這樣的盛會,看到有那麼多領導關心互聯網+各方面的人士來參加這個峰會,感到非常高興。過去我們參加會議都是互聯網圈的人討論電子商務無數次,今天不是電子商務,是討論互聯網+零售。其實互聯網+零售、電子商務本身就是互聯網零售,但是今天講互聯網+零售和原來開的電子商務不一樣,他從零售業的角度去看互聯網,這一點我認為有非常重要的轉折性的意義。
我今天要講講發展趨勢,這個題目很大,為什麼講這個事兒呢?其實我們在整個電子商務全國范圍內,我們從電子商務角度看我們做得非常好,我們有些數字,但是我們要從互聯網+零售這個角度看,我們還要做很多豐富,這就是我今天講這個題目的目的,時間關係我不能展開。
簡單說一點觀點,這個沒問題了,咱們中國是互聯網大國,另外全球電子商務從整個的零售商、B2C這兩塊,去年是38億元美元,從零售來講交易額去年是1300億美元。全球的零售國家前10強,這一次國外有一個機構專門做電子商務的統計,2014年中國排在第一名,其次是美國、英國、日本等。目前我們講互聯網對經濟的屬性,互聯網有很多屬性,從媒體的角度看,互聯網的產業屬性、經濟屬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互聯網對經濟的影響仍然是有限的,因為依然以零售電子商務為主的互聯網推動力量。這個是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做的對比,排了一個名,這是2010年和2013年的數字,就講互聯網經濟,實際上這里是零售電子商務為主體佔的比重,排在第一名的英國,第二名韓國7.3,我們中國排在第三位是5.5,之後日本、美國。為什麼我們可以排在那麼前,因為我們零售電子商務交易量非常大,算出來比重就是這樣的。
這個是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去年發表的報告,他做了一個對比,這個里面講的互聯網經濟內涵也是以零售電子商務為主的。2010年我們還略微比美國低一點,到2015年大家看麥肯錫的數字也是這樣,美國是4.3,我們是4.4。麥肯錫的報告里面做了一個比較,可以看到零售方面跟美國做一個比較是有差異的數字,網上零售的交易量、品種數量都比美國強,但是大家注意,我們在互聯網領域里面企業利用雲服務的滲透力或者用戶的比重任何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是21%,美國是60%左右。中小企業運用互聯網的能力我們是20%-25%,美國是80%左右。我們講在企業這個層次電子商務里面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
一個講移動電商的迅猛發展,容易引起O2O模式成為主流,第三社交的電商,第四是傳統零售業的轉型更為緊迫,第五供應鏈電商延伸到制造業,以及社交融合性的創新非常重要。最後電子商務真正發展方向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產業互聯網+,包括零售業和互聯網+。那麼移動電商我不準備講了,還有很大發展的區間。
O2O現在花樣很多,很多國家線上下單,線下取貨,英國做了很多調查,客戶能夠接受這個模式。線上的流量導向線下的消費。第三個是O2O促進本地售後服務花樣很多。另外一個O2O的問題,共享吸收的模式,uber他不是出租車,也不是專車,這個在目前在歐洲已經有好幾家,做得非常成功。他的目的提高汽車的使用率,降低私有車的使用量,社交這一塊我也不講了。
傳統零售商的轉型,我講一個概念,在美國一個統計,美國在電商這個行業里面,線上銷售量前15名里面有12名是傳統的零售商,不是像亞馬遜、易貝這樣的電商,這一點非常值得思考。包括歐洲也是這樣的情況,就是說傳統電商盡管也受到網上的衝擊,我們國家這個衝擊非常強,但是傳統電商並不是沒有機會,在國外傳統電商並不輸于純粹的網商,這個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供應鏈的電商,馬雲先生說現在從C2B、B2C發展,通過用戶定制或者反向定制的方向。最後我想說一下人工智能電商,一方面是在亞馬遜里面的倉儲,還有無人機配送,倉儲模式的上發生了一些變化,用機器人把倉儲完全智能化,提高了效率和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另外一個智能化是大數據,大數據帶來電商的智能化、定制化以及無縫連接。
最後我們互聯網能夠+的背景下,實際上就是產業的互聯網化,我們這個產業互聯網化不是憑空來的,我認為互聯網+從成功零售電商起來的,然後到所有的產業基于互聯網創新要素形成新的業態。我們講的是全領域的,我們互聯網+應該理解為產業互聯網化,產業互聯網不僅僅是產業形態與互聯網技術結合,也是互聯網思維和產業深度結合。應該逐步轉移工業上,特別是制造業,互聯網戰略目標應該往這個方向發展。
產業互聯網的主題不僅僅是互聯網的企業,他們是驅動者,他們是引領者,我認為互聯網主體是傳統產業。比如說互聯網+零售,傳統零售是他的主體,互聯網+的戰略能否成功取決于傳統企業的轉型能否成功。
把互聯網引入到服務里面,引入到生產服務里面,公共服務里面,現在逐步走向第二產業、第一產業,這個是互聯網非常艱難的,必須要要做,這樣互聯網經濟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互聯網基礎和創新要素的來創新。
這就是我今天講的幾個觀點,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