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跨越山海又相逢 融合發展啟新篇 第十七屆“重慶·臺灣周”成果豐碩

2025-09-23 14:33: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9月23日訊 又是一年相聚時,跨越海峽,情暖山城。日前,第十七屆“重慶·臺灣周”圓滿落下了帷幕,但合作的新篇正徐徐展開。從簽約現場的落筆成約,到考察途中的深入對接;從故鄉行活動的濃濃親情,到運動場上的青春飛揚;從數千崗位的誠摯邀約,到創業青年的奮鬥故事……五天的時間里,渝臺兩地在一場場交流、一次次對話中,心貼得更近,手牽得更緊,共同描繪著融合發展的嶄新畫卷。
開幕式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促合作:產業共生的深度融合
  每一屆“重慶·臺灣周”,深化產業對接、拓展交流合作都是重中之重,今年也不例外。開幕式現場,8個兩岸經貿合作重點項目集中簽約,32.85億元投資總額背後,是渝臺產業協作的新圖景。
項目簽約儀式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9月15日至17日,臺商代表團分別前往渝中區、重慶高新區以及涪陵區開展考察,在大健康產業、智能產業等領域尋找合作機會。
  一直以來,重慶市高度重視渝臺交流合作,現已集聚形成以廣達、英業達、旭碩、緯創、富士康、仁寶等臺資企業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截至今年6月底,重慶市累計批準臺資企業2299家,累計合同臺資323.79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臺資80.62億美元。
  在渝中區,臺灣大健康產業聯盟協會率領臺商代表團走訪了重慶總部城、重慶醫科大學以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一分院等地,圍繞大健康領域謀合作。
  為整合渝臺兩岸大健康優勢資源,兩岸生命科學健康產業園項目將簽約落地渝中區。此外,臺灣大健康產業聯盟協會與重慶大健康產業商會達成合作意向,為“環重醫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填補細分領域、增強產業集聚注入強勁動力。
  “重慶是一個開放的城市,來到這里後我發現處處都是驚喜、處處都是驚艷。”臺灣大健康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表示,這次走訪了重慶醫科大學後,看到重慶在醫學方面的產學研力量已經壯大,很多臺資企業有意落地重慶。他對臺商在重慶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和期望,認為兩岸企業未來可在擴大投資、共建實驗室等領域合作,還可以開展技術授權,加速兩岸醫療技術發展。
  在西永微電園,臺商代表們圍繞新型智能終端、新能源汽摩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跨境電商等領域與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交流探討。參與活動的臺商們表示,渝臺兩地合作潛力無限,願與重慶深化經貿合作,共享發展紅利。
  在涪陵區,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率領臺商代表團參觀華通電腦(重慶)有限公司和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臺商們對企業智能化的生產車間、先進的管理理念、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嚴格的質量管理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參訪對涪陵高新區印象深刻,僅需一個多小時車程就能抵達重慶中心城區,輔以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望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理事長雷宏毅表示,目前已有臺商在重點咨詢人員政策、公司注冊流程等具體事宜。臺灣工商建設研究會未來也會組織更多臺商到涪陵實地考察,進一步了解政策優惠與投資環境。
  敘情誼:血脈相親的時空對話
  “兩岸一家親”、同胞一家人,需要常來常往,才能越走越近、越走越親。縱覽歷屆“重慶·臺灣周”,主辦方總是將促進兩岸同胞“心相近、情更濃”作為重要目標,以達到在交流中交心,在合作中增信的效果。
  作為第十七屆“重慶·臺灣周”的分項活動,第十二屆“月是故鄉明——臺灣重慶籍新娘故鄉行”活動延續了“渝臺心相連,攜手促發展”主題,邀請近30位渝臺聯姻家庭成員代表及其島內親友回鄉參訪交流,為渝臺交流合作、親情融合再添新動力。
  活動中,嘉賓們在李子壩輕軌站、洪崖洞、十八梯傳統風貌區、解放碑步行街見證重慶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在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在武隆天生三橋景區、重慶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欣賞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觀,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德莊火鍋博物館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幾天的行程緊湊而充實,渝臺聯姻家庭成員代表及其島內親友進一步增進共識認同、暢敘親情友誼、擴大交流合作。渝臺聯姻家庭代表曾洪燕感動地說:“我在網上看到家鄉榮昌很火,感到很驕傲。家鄉發展是真快,每次回來都有新模樣,交通也在不斷更新,出行很方便。老公和孩子也特別喜歡這兒,以後肯定要常回來。”
  據了解,目前重慶市兩岸婚姻結婚登記共1.4萬余對,2011年至今,重慶市持續開展兩岸婚姻家庭相關交流活動,累計邀請七百余名兩岸婚姻家庭成員及其親友來渝參訪交流。
  在本屆臺灣周活動中,體育運動也成為聯結兩岸的重要紐帶。
  投球、擊球、跑壘……剛在寧夏參加完一場壘球賽事,來自臺灣宜蘭的林耕鵬又攜團隊來到重慶,參加9月13日開賽的第九屆“臺協杯”慢速壘球邀請賽,本屆邀請賽共有來自渝臺兩地的6支隊伍、合計110人參賽。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淀,本屆邀請賽實現了一次意義非凡的新升級——從以往以“大陸臺商協會球隊”為主的賽事,轉變為如今備受矚目的“兩岸青年體育交流賽事”。值得一提的是,6支參賽隊伍中,有4支來自臺灣,這一數字創下了歷屆島內來訪球隊數量之最。
  這些臺灣隊伍跨越海峽而來,隊員們中既有經驗豐富的慢速壘球愛好者,也有朝氣蓬勃的在校學生,他們懷揣著對運動的熱愛與對兩岸交流的期待,踏上了這片充滿熱情的土地。
  “在臺灣,棒壘球是一項老中青都很鐘愛的運動,70歲的球員也有。”來自臺灣新北的郭佳翰也是首次帶隊到重慶。他說,每次到大陸參賽,都是抱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心態,以球會友。“這次來到重慶參加比賽,不僅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讓我親身感受到了重慶的熱情與魅力,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這樣的交流機會。” 
  看未來: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近年來,重慶設立若幹交流基地、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為臺青提供了逐夢、築夢、圓夢的廣闊天地。如今,越來越多臺青將“朋友圈”“事業圈”“生活圈”深度擴容至重慶,共敘血脈親情、共享美好未來。
  “重慶鮮七九廚食品有限公司招收銷售,福利待遇3600-30000元”“重慶端方渝美壓鑄有限公司招收加工中心巡檢,福利待遇5000-7000元”“重慶國際藝術有限公司招收材料供應鏈負責人,年薪20萬元以上”……在海峽兩岸青年逐夢重慶就業創業研討會上,發布了3797個臺灣青年來渝可就業崗位及實習崗位,涉及312家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臺資企業和793個工種,這無疑將進一步增強臺灣青年在重慶發展的信心,提升臺灣青年來渝就業創業的意願。
  研討會上,在渝臺青、重慶市臺協青委會主委楊京儒,在陸臺青、南京雲錦博物館館長簡名偉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逐夢故事。
  “我希望通過我的視頻,將重慶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讓它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生根發芽。”楊京儒是一個以視頻記錄在大陸生活的臺灣青年,自10歲起,便隨著父母的腳步踏入山城。近年來,楊京儒將重慶獨特的風貌、深厚的文化底蘊制作成視頻在網絡上發布,深受海內外網友喜歡。楊京儒表示,未來,她將繼續用鏡頭記錄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讓更多人了解重慶,愛上重慶,留在重慶。
  簡名偉說,雲錦正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南京雲錦博物館,他每年要接待超過1500名港澳臺僑同胞,不僅向他們展示雲錦工藝,還分享雲錦背後的歷史,“我們是一家人”的認同感,在同胞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長。他表示,大陸的發展為臺灣青年提供了廣闊舞臺,兩岸青年應肩負起時代使命,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從大健康領域謀合作到球場“揮棒”以球會友,從發布數千崗位到臺灣青年扎根山城,渝臺兩地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正書寫著融合發展的新篇章。當32.85億元的簽約項目落地生根,當3797個就業崗位架起夢想橋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經貿往來的繁榮,更是兩岸同胞根脈相連的具象化。渝臺合作的參天大樹,正在新時代的沃土上茁壯成長。(中國臺灣網、重慶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