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尋根之旅 臺胞陳良恩奉化圓夢記
中國臺灣網9月28日訊 一條海峽,隔不斷血脈深情;一場尋根,連起了兩岸親情。近日,在浙江省奉化區臺辦的傾力協助下,52歲的臺胞陳良恩終于踏上了魂牽夢縈的故土——搎湖街道下陳村,與失聯多年的親人溫暖重逢。
陳良恩前往叔叔家路上。(中國臺灣網發)
陳良恩的家族,是兩岸歷史變遷的見證。爺爺陳亨齊生于奉化下陳村,曾是一名小學教師。1945年前後,他遠赴臺灣,後任職于臺糖公司。父親陳國芬在奉化出生,七歲時隨父赴臺,奶奶戴秀鳳與姨婆戴秀珍也一同離鄉。三十年前,陳良恩的父母與二姐曾返鄉探親,但隨著老一輩的相繼離世,家族聯係漸漸稀疏。2024年父親去世後,陳良恩與家鄉的聯係徹底中斷,但尋根的願望卻愈發強烈。
嬸嬸拉著陳良恩迎進家門。(中國臺灣網發)
今年9月初,陳良恩聯係上奉化區臺辦,發出了尋親求助。奉化區臺辦迅速行動,通過微信群、小紅書等平臺廣泛發布尋親信息。消息很快傳到搎湖街道下陳三村,村民陳阿賢、朱超英夫婦發現信息與自家親人高度吻合,立即通過村網格員聯係區臺辦——他們正是陳良恩的叔叔嬸嬸。一段跨越七十余年的親情,終于重新接續。
陳良恩先生和叔叔嬸嬸一家。(中國臺灣網發)
9月12日,在區臺辦的安排下,兩岸親人通過視頻實現“雲端”相見。視頻中,嬸嬸拿出三十年前的老照片,陳良恩一眼認出照片中的父母與二姐,瞬間熱淚盈眶。更令他激動的是,得知太公的墳墓仍在下陳三村,家族的根脈清晰可尋。一段段塵封的記憶被喚醒,親情的紐帶再次緊緊相連。
9月26日,陳良恩終于踏上奉化的土地,與叔叔嬸嬸等親人緊緊相擁。親人拿出珍藏四十年的老照片,記錄著爺爺奶奶當年回鄉的珍貴瞬間。陳良恩感慨道,此次是來上海出差專程繞道奉化,母親與臺灣的表弟也計劃日後一同返鄉。談及家鄉變化,嬸嬸告訴他,三十年光陰,奉化已煥然一新。但改變的是城鄉面貌,不變的是血濃于水的親情。
陳良恩還能流利說出幾句奉化方言。“小時候常聽太外婆寄來的錄音帶”,他笑著說。問及最愛吃的家鄉菜,他如數家珍:“嗆蟹、毛豆、莧菜姑,姨婆做的烤麩,我都愛吃!”這些舌尖上的記憶,正是鄉愁最生動的注腳。
陳家三十年前的老照片。(中國臺灣網發)
這場尋根之旅,不僅圓了陳良恩的個人心願,更架起了一座兩岸交流的連心橋。他表示,將積極推動臺灣青年與大陸交流,增進年輕一代對祖國的認同感。
近年來,奉化區持續深化兩岸人文交流,通過尋根祭祖、文化參訪等活動,不斷增進兩岸同胞情感融合。本次尋親成功,彰顯了基層臺辦工作的溫度與效能。未來,奉化區將繼續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注入新動力。(中國臺灣網、寧波市奉化區臺辦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