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潤中秋 兩岸共傳承——玉溪臺胞臺屬雙館研學話團圓
2025-09-28 15:26: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9月28日訊 月滿嶍峨,情牽兩岸。9月27日,以“非遺潤中秋 兩岸共傳承”為主題的中秋茶話會在雲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縣舉行,40余名臺胞臺屬歡聚一堂,在雙館研學、非遺體驗與溫情暢談中,感受彝鄉文化魅力,共赴一場兼具文化厚度與情感溫度的團圓之約。

參觀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中國臺灣網發)
走進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臺胞臺屬們駐足于數字化展陳屏前,通過動態演示直觀了解彝族花鼓舞、通海銀飾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的傳承脈絡。實物展區里,有的踮著腳觀察繡品上“日月星辰”“山水草木”的彝式紋樣,有的拉著身旁彝族講解員的手追問“這個圖案是不是有祝福的意思”;看到數字屏還原彝族花鼓舞表演時,幾個“苔小青”更是跟著屏幕里的鼓點蹦跳起來,清脆的笑聲與歡快的旋律交織,非遺的魅力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氛圍中變得觸手可及。

參觀峨山縣博物館(中國臺灣網發)
移步峨山縣博物館,“嶍峨記憶”展廳里,通過豐富的文物、圖片與場景復原,彝族漆器、哈尼族服飾、漢族傳統農具等展品並置陳列,係統呈現了峨山從遠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彝族文化的演變與傳承。臺胞們不時駐足詢問,在“峨山民族融合與兩岸文化交流”專題展板前,大家認真閱讀峨山各民族互助發展、兩岸非遺技藝互鑒的故事,臺胞吳先生坦言:“峨山的‘民族團結’實踐告訴我們,不同文化可以和諧共生,大陸與臺灣更該在文化同源的基礎上,凝聚起祖國統一的共識——這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
非遺體驗環節,大家圍坐一起跟著彝族傳承人學做彝族刺繡,兩岸同胞握著小巧的繡花針,在老師的指導下試著繡出簡單的彝式圖案,臺胞們則不時與彝族手藝人交流針法技巧,多彩絲線在指尖翻飛,繡出的不僅是花紋,更是各民族與兩岸同胞的情誼。茶咖文化體驗區里,臺胞許振文親手衝煮臺灣咖啡,臺屬張雅琳泡好雲南普洱,當咖啡師將兩種飲品的風味融合,在奶泡上畫出精美的圖案時,眾人紛紛讚嘆“兩岸合璧”。更讓人驚喜的是,許振文還帶來了自己經營制作的臺灣香腸,烤得滋滋冒油的香腸搭配彝家秘制蘸料,一口下去滿是兩岸風味的碰撞,“苔小青”們吃得眉開眼笑,臺胞們則感慨:“在家鄉的味道里過中秋,太幸福了!”

體驗彝族刺繡(中國臺灣網發)
座談會上,溫情與共鳴交織。許振文握著張雅琳的手,分享兩人的故事與“希嶼”咖啡的由來:“‘希’是對兩岸融合的希冀,‘嶼’聯結著臺灣與玉溪的故土情懷,而雅琳讓我在峨山有了真正的家。這些年我賣臺灣香腸、開咖啡屋,就是想把兩岸的好東西結合起來,就像我們的婚姻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談及國家發展與兩岸情誼,他動情回憶:“從九三閱兵的莊嚴震撼,到福建艦順利完成‘三機彈射’和電磁彈射起飛和著艦訓練,每一幕都讓身在大陸的臺胞倍感自豪。”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臺灣光復80周年,與會者紛紛表示,歷史早已證明,無論是各民族共同抵禦外侮,還是兩岸同胞共護中華文化,“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而這份紐帶,終將牽引著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實現全體中華兒女的團圓夢。

座談會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夜幕降臨,嶍峨古鎮亮起點點燈火。“苔小青”們手提月亮燈,有的蹦蹦跳跳地在前邊帶路,有的拉著同伴的手慢慢逛,暖黃的燈光映著他們的笑臉,將“民族和諧”與“兩岸團圓”的氛圍拉滿;兩岸同胞左手咖啡、右手香茶,圍著烤爐共享融合了彝家風味的烤肉美食,聽著孩子們的笑聲,聊著玉溪的發展變化與兩岸的未來期許——煙火氣里,是各民族與兩岸同胞不分你我的親密,更是對“祖國統一、萬家團圓”的共同向往。

掠影拾光(中國臺灣網發)
“咖啡融盡隔海意,清茶煮濃中秋情”。每一塊烤肉、每一口蛋糕、每一杯茶咖、每一段家常,都在訴說著“兩岸同心月更明”的美好願景。 (中國臺灣網、玉溪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