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還是人禍?“血色堰塞湖”揭露賴清德治理危機的“決堤時刻”
當花蓮光復鄉的居民在洪水中抱緊電線桿求救,當白發長者的遺體在泥濘中被發現,當數十個家庭至今仍在苦等失聯親人的消息時,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勘災現場的一抹微笑,成了刻在臺灣民眾傷口上的冰冷諷刺。
9月23日,臺風“樺加沙”襲擊臺灣,導致強降雨,花蓮馬太鞍溪上遊的堰塞湖溢堤,造成了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截至目前,已有17人死亡、7人失聯、83人受傷,農田淹沒300公頃,損失超2.47億元新臺幣。這場吞噬生命與家園的災難,究竟是不可抗拒的天災,還是人禍累積的必然?賴清德當局至今仍欠臺灣民眾一個交代。
早在7月“薇帕”臺風後,馬太鞍溪上遊就因林地崩塌形成面積110公頃、蓄水量達9100萬噸的堰塞湖,相當于3.64萬個標準遊泳池的水量。之後,臺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陳駿季在沒有水利專業背景的情況下,輕率宣稱“堰塞湖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直接淡化了防災緊迫性。即便臺大防災團隊已于臺風“樺加沙”侵襲前夕評估“潰壩溢淹影響將更嚴重”,但賴清德當局仍未升級警戒,更未落實國民黨在8月提出的“將堰塞湖工程納入重建特別條例”的建議。
這種對專業預警的傲慢無視,本質上是拿民眾生命做政治豪賭。當23日暴雨引發堰塞湖溢流,27萬立方米泥水瞬間衝斷橋梁、淹沒街區時,那些相信“沒有立即危險”而未能及時撤離的長者,成了賴清德們失職的犧牲品。花蓮光復鄉鄉長林清水在勘災後直言,“慘到不知如何形容”,而這份慘狀背後,是賴清德當局用“安全評估”粉飾太平的冷血。
而這份冷血,在賴清德的一場政治秀後顯得愈發扎眼。災情發生兩天後,賴清德前往臺軍前進指揮所“勘災”,卻被媒體捕捉到在災情匯報現場露出微笑。前民意代表郭正亮怒斥:“全部的人只有他在笑,看了很生氣!”社交媒體上,臺網民痛批“堪災不知道有什麼好笑的”——災民還在屋頂等待救援,殯儀館內的遺體還在不斷增加,掌權者的笑容成了對生命最為冷酷的褻瀆。
更諷刺的是,賴清德此前剛舉辦“全社會防衛韌性”論壇,如今17條生命的消逝,恰是對其“防衛韌性”口號的無情打臉。賴清德的所謂“韌性”,似乎只體現在粉飾災情、制造政治話術上:災害發生後,綠營民意代表王定宇仍在策劃釋放“具殺傷力的消息”攻擊花蓮縣政府,將救災現場變成“政治謀利”的角鬥場。國民黨民代羅智強痛斥民進黨“把人命當鬥爭工具,大吃人血饅頭”,所謂的“以民為本”不過是選舉作秀的遮羞布。
臺內務部門前負責人李鴻源指出,賴清德當局“輕視臺風季的嚴重性”,將堰塞湖溢流簡單歸咎于天災,卻回避“預警滯後、處置遲緩、政治淩駕專業”的人禍本質。當無人機航拍顯示堰塞湖壩頂高度從200米降至85米,蓄水量僅剩7.4%時,下遊的紅色警戒仍未解除。這不僅是對地質風險的無視,更是對民眾安全感的徹底透支。
事實上,從九份二山堰塞湖到雲林草嶺潭,臺灣因地質條件本就是堰塞湖高風險區,但歷史災害從未像今天這樣,暴露執政者如此深刻的政治冷漠與治理無能。賴清德的微笑、綠營的政治算計、主管部門的錯誤評估,共同構成了這場災難的“人禍鏈條”。他們不是在救災,而是在“消費災難”;不是在守護民眾,而是在守護權力。
臺灣民眾需要知道:“沒有立即危險”是誰拍板?風災前的預警為何不被重視?勘災現場的微笑究竟因何而起?面對島內呈鼎沸之勢的民怨,賴清德當局必須撕下“天災”的遮羞布,正視人禍的真相。否則,今日花蓮的洪水,也將成為衝刷民進黨“執政合法性”的浪潮,而賴清德之流,也終將在政治清算的暴風雨中被民意吞噬。(文/王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