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光志
重慶今年一季度又實現10.5%的增速。能實現如此持續高位增長,主要是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讓重慶經濟煥發了新生機。
媒體報道用這樣三個小標題,將重慶經濟的新生機原因點明了:一是發力有效供給,培育新增長點。二是創新制度供給,激發市場活力。三是盤活兩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
首先說說這發力有效供給,培育新增長點。有效供給是指與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供給,通俗講就是給你想要的和買得起的,別盡整那貴得離譜讓人消費不起的。就是給你物美價廉有好口碑的,別盡整那技術含量低、低附加值、失效、淘汰等“三無產品”甚至假冒偽劣產品。
重慶發力有效供給,培育新增長點的辦法就是:將汽車“老樹開出新花”,將筆電“新樹做成森林”,還在2014年就前瞻性地布局了“十大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都是些布局電子核心部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引領潮流的新興產業,妥妥的將一片片藍海整成了大氣候,學成最巔峰的武功,出手便能“一口真氣足”。
再說說這創新制度供給。其實指的就是政府職能改革改到點子上了。政府是壟斷性供給制度的主體,創新制度供給,就是讓這些制度設計制度安排通過政府之手,做活引導,做活服務,而且大膽簡政放權,進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重慶在這一塊,精心設計出比較高效率的制度供給,實現支柱產業持續發力、新興產業接續成長,從而在保持較高增速的同時,發展質效也不斷躍升。譬如,為滿足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需求,重慶組建了規模8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在投入上做引導做後盾給底氣,在規模上促放大促滾動促良性循環,還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展了融資渠道,打破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瓶頸,讓新興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此外,重慶還通過多項制度設計促進科技創新,為企業減負。譬如“重大新產品研發成本補助扶持政策”、“渝新券”等,讓金點子有變現的想頭,讓科技服務有買家,譬如,試水售電側改革、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實施流通體制改革,落實營改增、債務置換等改革,去年為企業減負超過500億元。
最後說說盤活兩種資源:一是內部優化資源,這就是五大功能區域各美其美,互相幫襯,都市功能核心區主攻現代服務業,都市功能拓展區打造“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城市發展新區是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兩個生態功能區成為生態產品主供地。
二是放眼向外,積極構建構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搭上頂層設計的車,搭上時代的車,搭上世界的車。這里,渝新歐、自貿試驗區和中新示范項目等,就是重慶搭上的車,同時也是重慶交出的漂亮答卷。
整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一季度開局可謂“春意盎然”。重慶亦然,不畏難,有定力,表現吻合預期,“穩”在增強,“改”在深化,“向好”與“有進”體現得很到位,說明結構持續優化,動能加快轉換,工業經濟正在趨穩好轉,尤其是民間投資的增長表明市場信心正在增強。在這里,供給側改革之功不可沒。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