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數新疆堶從喝澇壩水到自來水通到家
2025-08-01 23:14:45
當下,正是新疆的旅遊旺季。7月31日,伽師縣居仁鎮開旦木加依村村民帕提古麗帶遊客在農家田園體驗採摘後,打開自來水龍頭衝洗著鮮翠欲滴的新梅。“現在咱這的水,幹凈,甜!”她笑著說。
2020年6月16日,伽師縣古勒魯克鄉供水站工作人員幫古勒魯克村村民阿卜杜熱西提·阿卜來提(左)更換了新水龍頭(資料圖)。自治區水利廳供圖
帕提古麗還記得,童年時全村人圍著一個渾濁的水坑取水。“澇壩水里飄著羊糞蛋,挑水的驢車排隊圍澇壩一兩圈。”
1980年之前,新疆共有236萬人飲用著細菌總數、大腸菌群嚴重超標的澇壩水、河渠水,加上部分地區水質較差,硫酸鹽、氟、砷含量嚴重超標,全區1035.1萬人的農村人口中有988.48萬人存在飲水困難。長期飲用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河渠水、澇壩水、氟超標的淺層地下水,導致多地多次發生介水傳染病和水致地方病。
1987年,新疆正式開始人畜飲水工程建設,至1994年共投入3.4億元,建成各種飲水工程4129處,水廠(站)1507處,鋪設輸水管道10704公里,解決了241.43萬人的飲水問題。更大的轉折發生在1995年,中央投入3億元專項資金,加上新疆自籌3億元,三年內多方共投資10.77億元建成水廠1405座,引泉管網工程166座,鋪設管道34760公里,累計解決701.39萬人的飲用水質達標問題。
也是1995年,伽師縣實施防病改水工程,縣域內沒有穩定的地表水,只能通過打深井找地下水。“雖然有水喝了,但還是苦。”伽師縣水利局老職工阿巴斯回憶道,雖然澇壩水完全退出當地歷史舞臺,但全縣地下水硫酸鹽普遍超標,部分區域氟化物、砷超標,飲用水依舊達不到國家標準,縣域內因水質問題患病的人口曾一度超過數萬人。當時縣里幹部職工的工資條上有特殊一欄“保健費”,每個月9元,當地人稱之為“苦水費”。
伽師縣曾是深度貧困縣,當地群眾病在水上,窮在水上,也盼在水上。決戰脫貧攻堅,飲水安全當先。2019年,總投資17.49億元的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開工建設,2020年5月,蓋孜河的冰雪融水穿越3個縣、途經戈壁鹼灘、溝壑庫塘,沿著1827公里的供水管線,流入每個村莊、每戶家庭,伽師縣城鄉、伽師總場47萬余人喝上安全水、甘甜水。
2020年5月20日,建成後的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總水廠全景圖(資料圖)。自治區水利廳供圖
伴隨著這一工程的完工,新疆所有貧困人口徹底告別苦鹹水,全面實現飲水安全。“十三五”期間,新疆累計投資132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400多項,累計解決和鞏固提升152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為全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水利支撐。
如今,在伽師縣水源地蓋孜河上遊,800余萬立方米的沉砂調節池如湛藍湖泊,清澈河水經標準化處理後,向下遊城鄉源源輸送甘甜清水。
從“有水喝”到“喝好水”,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遠未止步。近年來,新疆係統謀劃、多措並舉不斷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集中供水規模化,最大程度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監管、同服務。至2024年年底,新疆建有農村供水集中工程1310座,供水人口1244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人口比例達88.2%,均居于全國前列。
2024年,開旦木加依村入選自治區鄉村旅遊重點村,年接待遊客量高達14.4萬人次,旅遊收入近1000萬元。帕提古麗和很多村民一樣,沒有親眼見過蓋孜河上遊那片清澈水池,但他們喝著甘甜自來水時,會給孩子們講祖輩喝澇壩水的故事,講水利英雄劉虎用生命點亮“引雪水進伽師”的夢想;看著清泉灌溉農田時,會慶祝伽師瓜、伽師杏、新梅的連年豐收,也會感慨家鄉千畝杏樹林和民宿集群迎來送往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