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三角循環邁進,廣東經濟增速回升背後的動力嬗變
廣東存量隱性債務自2021年在全國率先清零後,已連續四年保持為零。
南方財經記者 鄧紅輝 杜弘禹 鄭康喜
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每一次經濟數據發布,都成熱議話題。
2025年上半年也不例外。對于廣東4.2%的經濟增速,有人看到低于全國增速,有人看到連續三個季度持續回升。
還有人透過數據看到更深內涵。
上半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5%,增幅比全國高2.8個百分點,也高過幾個東部發達省市;城市調查失業率低于全國0.1個百分點,“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實施僅半年就已吸納超10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到廣東就業創業,提前完成全年目標,顯示出廣東經濟強大的就業創造和吸附能力;6月,廣東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重返擴張區間,高于全國同期49.7%的水平。
一個更加重磅的數據是:廣東存量隱性債務自2021年在全國率先清零後,已連續四年保持為零。自2021年“房地產-金融-地方政府基建”舊三角循環拆解並劇烈調整之後,改革開放早、遇到問題早、轉型升級也早的廣東,迅速果斷斬斷舊三角循環並推動存量隱性債務等風險出清,歷經三年快速調整後,經濟增長已經企穩並持續回升。在此基礎上,廣東“科技-產業-金融”新三角循環已初見端倪。
隱性債務清零,騰出空間,輕裝上陣,經濟第一大省力爭以更高的發展質量“挑大梁”。
邊際改善:經濟增速連續三個季度回升
研判經濟中短期變化,要從邊際看動向。
2025年上半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725.40億元,同比增長4.2%,這已是自2024年四季度開始,廣東GDP增速連續三個季度回升,邊際改善、探底回升勢頭相當明顯。
判斷經濟中長期走向,則要從周期看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一馬當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率先抓住了我國城鎮化發展周期、經濟全球化周期以及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周期等三大周期的重大歷史機遇。而近年來特別是2021年以來,這三大周期均出現劇烈調整,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廣東首當其衝。
對廣東而言,2021年是調整周期的起點。廣東GDP增速從2021年開始低于全國,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房地產增加值佔GDP比重等房地產發展各項指標也在2021年達到峰值並掉頭加速往下。但與此同時,廣東持續規范政府舉債融資,存量隱性債務自2021年在全國率先清零,並連續四年保持為零,展現了經濟大省的定力。
從上述情況綜合看,2021年以來廣東經濟增長的相對放緩,是舊發展模式率先遇到瓶頸的一種客觀反映,也是加快走出舊三角循環的主動選擇。廣東隱性債務率先清零,是這種戰略選擇的重要表徵。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針對三四十年長周期的換檔、轉型,一個針對十萬億量級經濟存量的模式再造,其帶來的經濟波動是相當激烈的,經濟出現負增長甚至都不足為怪;調整周期一般也是漫長的,調整時間起碼在五年左右。
從廣東的實踐來看,這種調整、轉型、升級的確是風高浪急的。從2021年四季度到2024年三季度,廣東經濟增速歷經了三年的波動下行,且持續低于全國平均增速,這在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經濟發展史上並不多見。
但與國際經驗相比而言,廣東經濟調整的烈度和長度,又是比較溫和的。
從2021四季度到2024年三季度,經過三年溫和的回調,廣東經濟增速探到了3.4%的階段性低位。從2024年四季度開始,廣東GDP增速逐季回升,分別達到3.5%、4.1%和4.2%,三個季度回升了0.8個百分點。
這一表現殊為不易。對比來看,今年上半年全國GDP增速較一季度放緩了0.1個百分點。外貿依存更高、受國際經貿波動影響更大的廣東在二季度顯現出經濟增長的韌勁,是廣東經濟增速探底回升具有較強內在動力的最好驗證。
繁忙的南沙港區。圖源:廣州港集團
動能切換:經濟回升的動力結構變化
廣東經濟增速回升的動力來自哪里?
“三駕馬車”的結構優化是關鍵。在國家政策有力支撐下,消費需求持續提振並日益成為經濟增長壓艙石,廣東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增強;重重壓力之下外貿展現較強韌性,廣東經濟增長的國際競爭力的支撐增強;投資增長承壓並成為短期內增長的“拖後腿”因素,但投資結構在顯著優化,假以時日,這一增長引擎恢復較強驅動力前景可期。
在“三駕馬車”里頭,消費是個慢變量。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重要但難度也很高。
2021年以來,和全國一樣,廣東消費增長波動較大,提振消費成為穩經濟、優結構的重中之重。2024年以來,廣東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將手機、平板、智能穿戴等3C類產品納入促消費補貼范圍。2025年上半年,廣東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個百分點,比2024年加快2.7個百分點。在以舊換新政策的帶動下,1至6月,廣東限額以上單位家具、家電、辦公用品、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65.5%、44.9%、38.5%、24.2%。消費需求持續提振,已經成為廣東經濟增長邊際改善的壓艙石,也擂響了廣東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進軍號。
與消費相對而言,出口是一個快變量,而且波動十分明顯、很難自主控制。
2024年以來廣東經濟的邊際改善,與外貿進出口韌勁較強有很大關係。2025年上半年,廣東頂住對美出口受影響大的壓力,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4%,增速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對全國外貿增長貢獻率達28%,並且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新增長點強勁更令人矚目。1至6月,廣東AI相關產品進出口1.43萬億元,增長22.1%,“新三樣”出口增長28.89%。
投資同樣是一個快變量,而且是逆周期經濟調節的最稱手的工具。但應對中短周期調整的這個稱手工具,不能盲目地將其逆周期調節的功用擺到壓倒性的位置,從而出現盲目投資。在應對長周期調整時,必須將投資結構的優化置于投資規模的穩定與擴張之上,唯有如此,方能將穩增長與調結構、促轉型有機結合。
廣東正是這樣做的。2021年,廣東省房地產開發投資1.75萬億元,此後逐年快速回落,至2024年回落至1.12萬億元,今年上半年同比繼續下降16.3%。房地產開發投資在投資總量中的佔比已經從高峰期的40.9%回落至27%;工業投資則持續增長,佔固定資產比重逐步提升。2024年,廣東工業投資突破1.5萬億元,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37.2%、創18年來新高,成為全省投資的“主力軍”。
今年上半年,廣東工業投資有所回落,可視為持續四年快速增長後的一個短期回調。作為一個對市場變動最為靈敏的變量之一,只要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深入實施後成效更為凸顯,加上美國關稅政策衝擊帶來的不確定性減弱,工業投資增速止跌回升乃至重回快速增長軌道,並非難事。事實上,廣東也不斷從優化營商環境、開放應用市場、完善政策引導等方面為工業投資增長創造條件。
咬緊牙關承受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快速下行之痛,以“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兩只手推動工業投資持續發力,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而在基礎設施領域,係統謀劃,精選項目,精準出手,牢牢鎖定有效投資,也是廣東保持戰略定力的重要表現。
“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廣東‘十三五’期間著重在高速公路上發力,‘十四五’重點在高鐵等領域突破,今後,能源、水利是發力的聚焦點,當然還有學校、醫院等‘投資于人’的領域,這一方面廣東的投資潛力還很大。”廣東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記者。他指出,“廣東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儲備充足,但我們比較重視精選項目,強調有效投資。”
換擋爬坡:經濟結構悄然發生重大變化
廣東還是那個廣東,但支撐經濟第一大省的動力結構已悄然發生重大變化,消費日益走上“C位”。
過去四年多,經濟體量超過14萬億元的廣東,正如一輛高速疾馳了40多年的汽車,駛入一個險峻的爬陡坡、拐大彎、過大坎之處,減速換擋、蓄力爬坡是必然的操作。而在去年四季度以來再次進擋提速之時,除了三駕馬車的動力結構發生顯著優化之外,產業結構、外貿結構、區域結構等也不同程度出現了突破性變化。
產業結構奮力躍向高端化。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榜近日出爐,人們似乎並不驚訝于比亞迪奪冠,但其超過200萬輛的銷量,達到第二名特斯拉的1.4倍,則頗為令人咋舌。
從上世紀80年代依靠合資起家,經歷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過去6年多里廣東汽車產業成功實現了新舊動能銜接。據行業協會統計,2024年廣東汽車總產量570萬輛,比2019年增加258.5萬輛,其中燃油車產量持續下滑,新能源汽車產量則從2019年的21.6萬輛激增至去年的361.78萬輛。五年十倍速的增長,打破了新技術革命中舊產業的老大企業、老大區域不易轉身的路徑鎖定。
比亞迪依靠強大技術實力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小鵬汽車通過全棧自研AI技術打造獨具優勢的智能汽車,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自動駕駛“雙雄”並立,這些龍頭企業合力撐起了廣東汽車大省的新地位以及全國四分之一的新能源汽車產量。
上半年,廣東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2%、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4.7%、汽車制造業投資增長14.6%,分別在規上工業增加值、高技術產品產量和工業投資中發揮著領跑作用。
廣東電子信息產業更具代表性。盡管飽受外部打壓,但是中興、華為等龍頭企業卻在逆境中突圍,通過自主創新不僅成功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佔據了新的“生態位”,而且帶動廣東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加速進化。如今,全球40%的智能手機、70%的消費級無人機和全國44%的工業機器人都是“廣東造”,而華為昇騰910C的推出更是一舉瓦解了國外算力芯片壟斷。
從數據看,上半年廣東高技術產品的產量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民用無人機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2.2%、34.0%、23.0%、58.2%。
外貿結構實現歷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廣東保稅貿易同比增長14%,佔全省貿易總量增至20.1%,超過加工貿易,成為廣東第二大貿易方式。
更為直觀的是跨境電商,一眾龍頭企業齊聚珠江之畔,與廣東雄厚制造業構築起“跨境電商+產業集群”新模式。除本土誕生的獨角獸希音之外,今年以來先後已有抖音、螞蟻集團和小紅書在廣東落子布局,出現電商巨頭“孔雀東南飛”的現象。
作為全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外貿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外貿新業態發展,不僅是廣東外貿動能的煥新,更對全國外貿創新發展起到關鍵的賦能作用。
從更大尺度觀察,近年廣東不斷加力推動全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也從空間和梯度上進一步優化廣東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
近日,東粵化學20萬噸/年混合廢塑料資源化綜合利用示范性項目試產成功,這一全球首創項目,繼湛江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湛江巴斯夫一體化基地項目等項目之後,接力推動廣東沿海萬億級石化產業帶崛起。
粵東西北產業的崛起和“百千萬工程”的推動,使廣東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1至6月,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2:1,同比減小0.04。
輕裝上陣:合力貫通新三角循環
廣東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和新舊動能接續,本質是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構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體係。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面對新周期和新趨勢,廣東“重倉”科技創新激活發展動力,2024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約5100億元,是2015年的2.8倍;研發投入強度為3.6%左右,已經超過日本、德國等制造強國的水平。
可觀的創新投入不斷催生出澎湃動能。截至目前,廣東已建和在建國家大科學裝置數量達10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6家,數量居于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勢能更澎湃:“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澳門-珠海”科技集群則首次闖進全球百強。
“廣東的創新已經接近量變到質變的變盤邊緣。”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汪雲興表示,過去廣東主要是依靠外需拉動、依靠大規模土地投資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方式,現在正加快向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式轉變。
產業體係向新圖強,發展才能以質取勝。面對全球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廣東牢牢“卡住”優勢地位。今年以來,以“七劍客”為代表的廣東機器人企業“絕招”頻出,如優必選發布全球首個實現自主換電機器人Walker S2;深海智人自研的3000米級深海機器人斬獲國際訂單,實現國產深海高端裝備商業化出口“零的突破”。
圖為自主換電機器人Walker S2
今年上半年,廣東新動能產業增勢良好,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9%、6.0%,均快于規上工業平均增速,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5.4%、33.0%。
創新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澆灌。今年以來,廣東科技金融突破不斷,如AIC股權投資試點加速落地,科技企業並購貸款試點擴面增效。廣東金融監管局數據顯示,前6個月,廣東科技保險累計為科技企業提供風險保障3.11萬億元,同比增長76%。
值得一提的是,自“並購六條”發布以來,廣東證監局轄區上市公司新增披露並購重組227單,金額達780億元,披露、完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超20單,持續位居全國之首。
廣東正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為主線,加快貫通新三角循環。這其中,廣東的超級市場、超級場景和超級生態的優勢突出,而舊三角循環的拆解和出清,更騰出了寶貴空間,讓其輕裝上陣。
一個典型例子是,廣東在全國率先實現隱性債務清零,良好的財政健康狀況讓其在全國新增專項債分配中獲得更多支持,近年每年額度均超過5000億元。因此,盡管廣東的土地出讓收入從最高峰時8000億元左右銳減至2024年的2713 億元,但其仍有充足資金來源,可投入和撬動經濟加快向新發展。
此外,去年以來,國家對專項債券頂層設計進行完善,進一步拓展專項債券投向領域。2025年選取廣東等省份開展專項債券注資創業投資類政府投資基金試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面對創新階段的不確定性,當企業不敢投資的時候,政府要率先以種子基金先投。”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表示,當政府投資在降低創新不確定性和優化經營環境等方面成效初現時,民營企業就會更多跟進。
從實踐看,近期恆健控股等合作設立的100億元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已落地,這是廣東省屬首只AIC股權投資基金,旨在助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
事實上,政府投資的引領和市場需求的改善,已經讓精明謹慎的廣東民營投資者的投資創業行為出現改善跡象。上半年,廣東全省新設經營主體超過150萬戶,同比增長8.1%,折射出經濟活力和市場信心的明顯改善。
不僅如此,被認為投資嗅覺歷來敏銳的外資也用腳投票。今年前5月,廣東新設外資企業1.2萬個、同比增長23.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6.1%。這背後,不僅是廣東招商引資的顯效,更是廣東新經濟發展模式的強大引力。
從舊三角循環到新三角循環,是大象轉身的高藝術含量舞蹈,是快車遇上陡坡彎道的高技術含量操作。當2025年的“半年穩”最終支撐起“全年好”,2026年的廣東經濟可將中國經濟的科技創新敘事、超大市場內需敘事和全產業鏈出海敘事等三大高質量發展底層邏輯融于一爐,開啟一段新的經濟發展傳奇。
文中圖表數據來源:廣東省統計局
南方財經記者程浩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鄧紅輝,杜弘禹,鄭康喜 編輯:洪曉文,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