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燴面香:一碗熱湯里的馳援與牽挂
央廣網北京8月2日消息(記者 龐婷)雨停後,北京懷柔區琉璃廟鎮的清晨,陽光直射大地。臨時搭起的灶臺邊,泥水早已被曬得收了漿,露出斑駁的泥土和坑洼的沙地。趙佔勝的紅色襯衫早被蒸汽熏得透濕,他將提前準備好的面一抻,兩指往中間一卡,面劑子就成了寬寬的條,再手腕一抖,面條“嗖”地飛進滾著濃湯的大鐵鍋。
額角的汗珠子順著臉頰往下淌,快滑到下巴時,他頭也沒抬,胳膊肘往肩膀上蹭了蹭,算是擦過。鍋里的燴面剛浮起來,他抄起兩個馬勺就往旁邊擺好的一次性碗里盛,面條裹著肉湯,再扣上提前備好的幹菜和木耳。後面等待的人里,有剛轉移完村民的救援隊員,有忙著清淤的志願者,還有抱著孩子的村民。
6000份燴面跨越千里馳援北京
“來來來,吃面了!我們帶了6000份燴面,管夠,吃多少都有!”他嗓門帶著河南口音,一邊用激昂的語調熱情介紹河南燴面,一邊安撫排隊的村民:“老人和小孩先吃,別著急,都有,這鍋盛完馬上煮下一鍋。”
趙佔勝(右)正在為村民煮燴面(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趙佔勝是河南洛陽神鷹救援隊的一名成員。7月29日,他在一個“應急救援”微信群里看到北京因連日暴雨受災嚴重,便和11名隊員一起連夜開車跨越1000多公里馳援北京。驅車15小時後,他們于7月30日淩晨抵達懷柔區。
在和懷柔區政府及指揮部溝通後,趙佔勝一行前往懷柔區受災最嚴重的琉璃廟鎮,在鎮政府附近支起大鍋,為救援人員和轉移出來的村民做燴面。
琉璃廟鎮的灶臺從當天上午10點就沒停過,趙佔勝和3名後勤隊員圍著大鍋轉,扯面、下面、加菜,動作麻利得像演練過千百遍。“一中午做了600多份,得讓救援隊和鄉親們都吃上熱乎的。”有人擦著汗說道。
“帶6000份燴面,是按每人2到3兩的量算的。”趙佔勝告訴記者,從河南老家帶來的燴面皮、面粉,還有幹菜、木耳,“肉帶了一部分,雞蛋、番茄這些新鮮菜,是到北京補的。”
雨後,陽光炙烤著大地,北京的氣溫持續在30℃以上,為了保證食材新鮮,他們用車載冰箱先存一部分,又找琉璃廟老鄉的冰櫃存了一部分。“不能讓面壞了,大家在一線救人,得吃口新鮮的。”
顧不上休息,緊接著,他們又驅車前往幾公里外的龍泉峪村。“當時路還沒修好,幾公里的車程我們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到。”路上,隊員們急得隔幾分鐘就探頭出來看路況。
趙佔勝(右)一邊扯面一邊和村民聊天(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下午到達龍泉峪村後,支鍋、熬湯、扯面,一套流程再次緊張鋪開。
“吃了這碗面,30年都不會忘。”一位奶奶笑著對趙佔勝表達感謝。那天下午,他們在龍泉峪村又做了400份燴面,直到傍晚6點多才收隊,返回懷柔城區休息。第二天,又轉場去了密雲區。
20年救援路:從一線衝鋒到灶臺守望
趙佔勝的網名叫“河南漂流哥”,而這支救援隊的故事,就藏在“漂流哥”的一句話里:“做了20多年志願者,17年救援,從沒拿過一分捐贈,自己有能力就多做,沒能力就少做。”
這次北京救援,他自費約3萬元。錢從哪來?“我開了個4A級漂流景區,能撐住。”他笑稱自己“不僅有漂流,還到處‘漂流’”——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瀘定地震、九寨溝地震,還有去年的日喀則災情、今年的榕江水災,都有他們的身影。
2020年起,他從一線救援轉向後勤保障。“那時發現很多救援隊員出來,連口熱飯都吃不上。”而河南燴面成了很好的選擇,“有湯有菜有肉,抗餓,做起來還快,只要出省救援就帶它。”
7月31日,在密雲區太師屯鎮一敬老院安置點,他們為100多位老人和安置群眾煮面時,有人拉著他的手說:“這面真暖。”他總說:“沒啥,停水停電時,讓大家吃上飯就行。”
8月1日,隊員們又“轉戰”至懷柔一中學安置點。
記者詢問救援隊計劃在北京待幾天時,他說,“現在等密雲區統戰部的消息,下午六七點沒任務,就回河南了。但只要有需要,隨時能留下。”
此刻,琉璃廟鎮的炊煙早已散去,但那碗燴面的香氣,仍在救援人員的記憶里發燙。就像這支從河南趕來的救援隊,帶著家鄉的味道,也帶著千里之外的牽挂,在災情里搭起一座溫暖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