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大城“三管”

2025-08-03 15:06: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全市最大降雨量222.1毫米!”不久前,一場暴雨突襲天津。九河下梢天津衛,由于地勢低洼,內澇曾是這座城市的治理難題之一。

  老舊排水管網“煥新”,新型探測“慧眼”讓氣象預報更精準,易澇點提前預置搶險力量和設備加速排水……如今,天津正逐步擺脫“暴雨後城市看海”的頑疾。

  作為一座擁有1300多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治理內澇只是這座城市復雜治理係統的一隅。近年來,天津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通過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這“三管”,破解藏在城市褶皺中的治理難題,讓城市不僅有高度更有溫度。

  細管,大城氣質“內外兼修”

  清晨時分,天津市紅橋區跤場口袋公園里微風輕拂,陽光穿過樹梢,在草坪上織出光斑,已是耄耋之年的黃連勝靜坐在木椅上納涼。一旁,幾位老大爺正在為一步棋你一言我一語。

  “這塊地原先是荒地,亂糟糟的。”黃連勝瞇著眼睛笑,“去年變成公園對外開放,環境變好了,我每天都來遛遛彎。”

  一旁正在觀棋的陳大爺接過話頭:“平時能在這兒下下棋、鄰里湊一塊兒扯閒篇,周末還能看看摔跤賽,熱鬧!”

  佔地約5000平方米的跤場口袋公園,周邊老舊小區密集,卻缺乏休閒活動場地。“我們整理出這塊空地建設了口袋公園,還特意保留了老樹和群眾喜愛的摔跤文化,新建了跤場,讓這里成為大夥的‘貼心空間’。”天津市紅橋區城管委環境管理科副科長韓黎旭說。

  在天津,類似的口袋公園已有300余個,今年仍在提升改造80個。將藏在城市角落中的“細碎空間”進行貼近民心的“微更新”,正是天津大城細管理念的生動注腳。

  大城如何細管,百姓的需求被擺在第一位。如何將環境美、管理精、符合群眾精神文明需求相結合,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顏值”又有“氣質”,是擺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重要題目。

  這些天,外賣小哥宋陽路過河西區友誼南路時就發現,這條貫穿市區南北的交通主動脈煥新了。

  “現在路面又寬又平,綠化也美,不僅看著舒心,跑單也更順當。”宋陽說。

  今年以來,天津市啟動道橋安全整治維修工程,58條重點道路、31座立交橋和海河12座跨河橋梁的主體工程已于5月底完工。而去年下半年起,天津便著手策劃市容整治工作。海河沿線整修煥新顏、沿街建築立面維護添新韻、城市綠化景觀升級增彩、夜景燈光提質生輝……天津市市容環境提升組綜合協調組負責人陳永清表示,城市“顏值”進一步提升,舒適愜意也悄然融進市民生活。

  “面子”更好看,“里子”也要更安全。隱藏于地下、密集交錯的各類管網,是城市的“里子”,對保障民生安全意義重大。

  “以前聽到哪里燃氣出事就很揪心。”41歲的昝春霞在河北區寧園街道住了十多年,平時上班前總習慣叮囑老人孩子用氣要當心。

  3年前,天津全面組織實施戶內燃氣設施提升改造,這給昝春霞吃下了“定心丸”。“更換了燃氣物聯網表、金屬波紋管,加裝了自閉閥,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師傅上門檢查,心里也踏實多了!”她說。

  “過去,一些燃氣管網、供熱管網存在‘老齡化’問題,‘十四五’期間,天津累計改造燃氣老舊管網2400多公里、供熱老舊管網1400多公里。”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藺金太說,隨著老舊管網加速改造,天津民生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大城氣質“內外兼修”仍在路上。“我們將持續下足‘繡花功夫’,精準對接民需,提升服務精度,深化大城細管,讓城市更有風度,市民生活更有溫度。”藺金太說。

  智管,大城治理“足智多謀”

  無人機巢緩緩打開,無人機沿著既定線路升上天空,極具科技感的智能巡查工作開始了。

  在數百米外的河西區天塔街道辦事處內,街道經濟發展辦公室科員張岩正通過數智社區管理平臺,實時查看無人機傳回的巡查畫面。

  “街道最北端到最南端直線距離約3公里,過去依靠人力巡查,少說也要小半天,現在不到十分鐘就能完成,很方便。”張岩說,利用無人機巡查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還能借助無人機的靈活機動優勢發現很多此前難以發現的問題。

  天津市測繪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永峰說,這一平臺依托衛星中心、全球導航衛星係統監測網和物聯網,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更直觀、及時的數據支撐。

  智能技術,正在天津這座超大型城市的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城市治理者意識到,大城治理僅靠“鐵腳板”已經不夠,還要有“好大腦”。

  不久前,無人機在天塔街智能巡查時“看到”:一小區的圍牆內堆放了部分建築垃圾。管理人員根據無人機傳回的圖像快速精準定位到了堆放點,第一時間聯係責任人處理。

  做足科技文章,深入推進大城智管,不僅體現在可見可感的精準管理上,也滲透進城市“生命線”的平穩運行中。

  夏日來臨,海河水波蕩漾,一座座橋梁連接兩岸,汽車行人往來不絕。在橋上通行的人們不會想到,一些橋體已接入在線監測係統,上千個傳感器正在為橋梁實時“把脈”。

  天津市城市道路橋梁管理事務中心在線監測項目負責人郭保全說,該係統能夠實時監測橋梁安全狀態,一旦達到安全預警范圍,就會立即預警。

  加強智慧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智能科技應用場景,提升數字政務服務水平……“智慧”城市讓生活變得日益美好。

  “刷完身份證,完成人臉識別,在屏幕上點一點,短短幾分鐘,不動產權證書就到手了,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武清區不動產登記辦件大廳,市民謝先生通過自助設備順利領取不動產權證書。

  這是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不動產登記服務上不斷升級智慧功能的新探索。在自助終端設備上,群眾能夠自助辦理個人變更登記、轉移登記、換證等業務。

  “這次辦事我真正感受到了‘讓數據多跑路’給民眾帶來的便利。”謝先生說。

  借助“互聯網+監管”等數字化平臺推動城市治理智能化、精準化,在群眾可見可感的變化中,天津智慧城市建設正不斷推進。

  天津市數據局副局長張建強說,今後將加強天津智慧城市頂層規劃,聚焦城市治理薄弱環節及市民、企業“急難愁盼”,上線一批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一件事”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城市“智管”水平。

  眾管,大城溫度“人人添暖”

  “天津大學門口一處左轉信號燈時間設置不合理,每次綠燈時間很短,過不了幾輛車,加上周邊地鐵施工,總是造成擁堵。”不久前,市民周先生向天津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反映了這一問題。

  公安交管部門接到12345熱線派發的工單後,立即開展實地調研、與地鐵施工方協調、召開信號燈調整部署會議……很快調整了左轉信號燈時間。

  “現在經過這里,心情和道路一樣順暢!”看到自己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周先生由衷感到高興。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熱線,了解更多‘百姓所盼’,解決更多‘民生難事’。”天津市政務服務辦副主任劉新佳說。

  多年來,天津12345熱線不僅通過電話、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24小時受理群眾訴求和意見建議,還積極與熱線社會監督員聯動,收集監督員們的意見建議,妥善處置了道橋路面破損、權責不清井蓋維修等一係列城市治理中的難點問題。

  一座城的溫度,在于能夠傾聽百姓聲音,解決百姓愁盼。近年來,天津用足制度優勢,深入推進大城眾管,引導群眾共謀治理,調動群眾共建共管,推動群眾共享成果。

  前不久,河東區二號橋街道陶然庭苑社區的“心願牆”上,一條“我家電閘老出問題,希望有人能幫忙看看”的“微心願”被推送給了居民付寶軍。

  “我是中級電工,這事兒能幫!”付寶軍作為“美麗社區合夥人”,立即與反映困難的鄰居聯係,並自帶工具上門檢查電路,順利更換電閘。

  今年,河東區在全域169個社區推行“美麗社區合夥人”機制,招募合夥人,讓政府、企業、居民、社會組織聯動,推動城市治理從“政府輸血”向“社區造血”轉變。

  “我們找出居民中各領域優秀人才吸納為‘美麗社區合夥人’,社區與‘合夥人’一同發揮力量,共同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陶然庭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麗說。

  今年,近6000名“美麗社區合夥人”活躍在天津河東基層,已經為群眾解決問題7800余件。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新就業群體正成為“新觸角”“生力軍”。在天津,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遞員、外賣員化身為城市治理的“流動哨”。

  來自遼寧的賈爭華是東麗區無瑕街道一處外賣配送站站長,他和站里其他9名外賣小哥還有一個身份——“東麗義警”。

  “在送餐、送貨的時候,發現突發事故、安全隱患等情況,我們會隨手上報、幫忙處置。”賈爭華樂在其中。

  2022年,東麗區推出“東麗義警”品牌,吸納新就業群體加入,發揮他們的獨特優勢,在基層形成了一條“流動的安全防線”。

  “騎手群體深入街巷、廣泛接觸群眾,能夠將基層的‘弱信號’,匯聚成治理的‘強動能’。”天津市公安局東麗分局無瑕派出所社區警務隊隊長郝驥說,去年開始,一些外賣小哥還走進調解室,作為調解員,在更多基層治理平臺發揮作用。

  超大城市人口規模龐大、社會訴求多元化,引導老居民、新市民等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到基層治理中,方能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過去常說我們愛天津,現在我們有渠道能夠真正用自己的行動去愛它!”付寶軍說。(記者白佳麗 黃江林 尹思源 徐思鈺)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