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新一輪關稅“基本已定不作調整” 美最新表態下暗藏怎樣的套路公式?

2025-08-04 16:34: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隨著8月1日這個美國政府單方面設定的“關稅大限”到來,這場攪亂世界4個月的“關稅風暴”似乎又到了一個轉折點。當地時間8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表示,“特朗普總統上周對多國加徵的新一輪關稅‘基本已定’,不會在當前談判中作出調整。”

  美國4月2日宣布對全球發起“對等關稅”,在暫緩90天後,又被推遲至8月1日實施。在這場席卷全球的關稅戰中,“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戲碼,不斷在全球各地上演。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員菲利普·勒格蘭稱,“我們將會看到一場全球貿易戰。這最終會導致混亂以及各國對美國的敵意。”

  “承認巴勒斯坦國”成加稅理由

  在所有混亂中,最令人意外的是美國對加拿大揮出重錘,將關稅從25%提高至35%

  △加拿大總理卡尼(資料圖)

  在外界看來,加拿大宣稱將有條件承認巴勒斯坦國是美國對其“下狠手”的導火索。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

  加拿大總理卡尼7月30日表示,加拿大打算在2025年9月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認巴勒斯坦國。卡尼講話剛結束,特朗普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稱:“加拿大宣布支持巴勒斯坦建國。這將使我們很難與他們達成貿易協議。”此後不到24個小時內,他就簽署了對加拿大加徵關稅的行政令。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港

  不過,加拿大並非首個宣布將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西方國家,有分析稱,特朗普此舉只不過是其一貫的“極限施壓”策略

  “不幸中的萬幸”?

  貿易協議引歐洲輿論嘩然

  沒有協議日子難過,而歐盟與美國達成了協議,似乎也沒有好到哪里去。

  △7月2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右)舉行會晤

  當地時間7月27日,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蘇格蘭達成一項框架性協議。根據協議,歐盟接受15%的統一關稅稅率,承諾向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採購美國軍事裝備,並在未來數年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

  事實上,這份貿易協議達成後,迅速在歐洲引發軒然大波。歐洲輿論認為,從貿易條款來看,這份協議“顯然是一項不平等條約”,更像是一份“為特朗普帶來勝利”的“投降”協議

  德國總理默茨表示,協議將對歐元區最大經濟體造成“重大損害”;法國總理貝魯則感嘆,協議達成的這一天對歐盟來說是黑暗的一天。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凱瑟琳·范布倫普特的批評則更加尖銳:“避免更高的30%關稅無疑會讓人松一口氣,但這仍然是在瘟疫和霍亂之間做選擇。”

  法國《世界報》直言,此次關稅協議雖被包裝成“不幸中的萬幸”,但“非對稱妥協方案”凸顯出歐盟應對美國時的掣肘與軟弱。

  印度面臨25%嚴苛待遇

  所謂美國“朋友”情何以堪?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7月30日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印度輸美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並實施其他“懲罰”。特朗普用大寫的英語發文稱:“我們與印度有著巨額的貿易逆差!!!”這對于自認是美國“朋友”的印度來說,多少有點“情何以堪”的意味。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截圖

  今年2月,印度總理莫迪訪美時還宣稱“印度在特朗普政府中有優先地位”。如今,美國對印度加徵25%的關稅,超過越南的20%、印尼的19%。

  △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創始人斯里瓦斯塔瓦指出,印度正面臨嚴苛的待遇,沒有任何產品能夠得到豁免。

  美試圖借關稅對巴西“殺雞儆猴”

  當地時間7月31日,特朗普簽署“對等關稅”行政令,巴西被列10%關稅檔,8月7日零時生效,設7日緩衝期。此前7月30日行政令規定,8月6日起美國對巴西輸美產品加徵40%從價關稅,部分產品豁免。根據巴西副總統阿爾克明給出的數據,約35.9%巴西輸美產品將實際承受10%的“對等關稅”和40%的從價關稅疊加後一共50%的附加關稅,使總關稅額達到50%。

  此外,美國還對負責審理巴西前總統博索納羅刑事案件的巴西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德莫賴斯實施制裁。巴西總統盧拉譴責稱,美國此舉是出于政治動機,是對巴西主權的侵犯。

  《紐約時報》稱,這兩項措施表明,在巴西官員尋求對話時,白宮卻急劇升級了西半球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之間日益加劇的外交危機。

  △巴西總統盧拉(資料圖)

  而有分析指出,美國真正對巴西不滿的是,前不久巴西舉辦金磚國家里約峰會,一度計劃探討去美元化議題,觸到了美國霸權根本。拿巴西“殺雞儆猴”,或許會對其他金磚國家起到恐嚇作用。然而,以美國為中心制定關稅的新貿易安排,背棄現有世貿組織原則,將關稅作為實現地緣政治工具,勢必難以成功。

  分級收稅暴露美地緣政治意圖

  2024年6月,作為全球宏觀投資公司創始人的貝森特在一次活動中提到了“三桶方案”。貝森特稱,“我認為我們應該明確指出,有綠色、黃色和紅色三個桶,我們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屬于哪個桶。”

  △美國財政部長 貝森特(資料圖)

  “三桶方案”將全球經濟體分為三類,放哪個取決于它們願意在多大程度上配合美國。

  簡而言之,“綠里裝的是美國盟友,它們將獲得關稅優惠。“黃桶”里裝的是一些中間國家,它們將面臨某種程度的貿易壁壘。“紅里則是被視為競爭對手的所謂“不聽話”國家,將面臨高關稅。

  半年多後,當貝森特成為美國財政部長,“三桶方案”也就成為美國重塑世界貿易體係的“海湖莊園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得到強力推行。分析人士指出,關稅已經成為美國政府的地緣政治手段之一。

  關稅大棒反噬自身

  美民眾為政府買單

  有分析人士總結出了美國在此輪“關稅戰”中的套路公式:“對等關稅”=10%的基礎關稅+額外關稅+對美利益輸送或其他讓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警告稱,這就像是往全球經濟的車輪上扔沙子,讓每個人都變得更糟。而英國《衛報》則進一步指出:“隨著美政府的關稅制度變得清晰,美國人可能會開始為此買單。”

  “皮革漲價40%,新鮮農產品漲價7%,汽車漲價12%,電腦和電子產品漲價18%。據估計,由于特朗普的關稅,普通美國家庭每年將多支付2400美元。”在簽署關稅行政令當天,美國國會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就批評稱,美國政府的關稅貿易戰是“針對美國民眾的貿易戰”。

  《華爾街日報》進一步指出,如果特朗普想要給美國經濟助一臂之力,就應停止這場貿易戰

  7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小幅上調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但報告同時警告,受美國關稅可能反彈、地緣政治緊張和財政赤字擴大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仍面臨重大風險,貿易緊張態勢仍在損害世界經濟。就在美政府執意想要額外關稅之際,包括其盟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開始尋求“美國以外的”出路。

  正如加拿大總理卡尼所說,在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受到威脅”之際,“我們可以緬懷過去,幻想舊秩序以某種方式回歸,也可以以目標和夥伴關係為基礎,構建一個新的秩序。”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