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鐵路里程從0到1187.8公里:巨龍馳騁開辟高原“幸福路”
2006年7月1日,《西藏日報》五版、六版刊登長篇通訊《鐵龍騰高原 天路惠雪域——青藏鐵路建設紀實》,文章指出,青藏鐵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世界屋脊上創造的世界奇跡。她凝聚著黨中央對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切關懷,實現了西藏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千年期盼;她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經濟線、團結線、生態線、幸福線,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又一座不朽豐碑。
“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這條天路,像巨龍飛在高原上,穿過草原啊,越過山川,載著夢想和吉祥……”從《天路》到《坐上火車去拉薩》,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曲蚑唱著青藏鐵路修建開通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一首首歌曲,蚑唱的是世紀圓夢的豪邁與自信。拉開歷史的卷軸,青藏高原的鐵路建設鐫刻著中國人民一個多世紀的期盼——
百年前,孫中山先生曾經設想將來修築的鐵路要連通西藏拉薩。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黨和國家就著手研究進藏鐵路建設問題。毛澤東同志暢談新中國鐵路建設願景規劃時,立下了“我們一定要把鐵路修到巴山、天山、昆侖山,一直修到喜馬拉雅山去”的壯志。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格拉段開工建設;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2014年8月15日,拉日鐵路建成通車;2021年6月25日,拉林鐵路開通運營……百年夢想在新世紀圓夢,從青藏鐵路運行以來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里,西藏鐵路里程從0到1187.8公里,中國人在雪域高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震驚寰宇的盛世壯舉。
鐵路建設:
戰天鬥地天塹通
青藏鐵路格拉段東起青海格爾木,西至西藏拉薩,全長1142公里,途經納赤臺、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經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到拉薩。沿線地質條件復雜,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鐵路最高點海拔5072米。
2001年春天,當修建青藏鐵路的消息傳遍神州大地時,一封封請戰書、決心書雪片似地飛到各級組織和領導手中。1.7萬人的中鐵二十局就有7000多人寫了請戰書,出現了父送子、妻送夫,子承父業、夫妻雙雙上高原的感人場面。後來,13萬建設者懷揣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踏上了這片充滿挑戰的土地。
作為第三代青藏鐵路建設者,鐵一院原凍土科研隊隊長劉爭平回憶說,初上高原時,條件異常艱苦,經歷了他人生中最漫長的冬天。“那會兒面條煮成‘夾生飯’是常態。”劉爭平說,氣壓低,水燒到80攝氏度就開了,與其說是“煮面條”不如說是“泡面條”。
為了獲取準確的勘測資料,解決施工難題,科研人員經常吃住在野外,同時還要開展無數試驗。“氧氣瓶呢?快!劉工暈倒了!”2000年7月的一天,五道梁一處勘測工地,劉爭平突然栽倒在地上。“當他醒來時,視野只剩一道縫,只能看到正前方的事物,沒有余光。後經醫生診斷,是視神經缺氧產生的高原反應,產生視野缺損,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有失明的危險。”20多年後,劉爭平回憶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從2000年到2006年,圍繞凍土攻關的科研課題多達39個大項66個子課題。整個工程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在不斷摸索中前行。最終,他們創新採用了片石氣冷路基、碎石護坡路基、熱棒路基、通風管路基等多種技術手段,成功確保了凍土鐵路工程的穩固。
劉爭平說:“青藏鐵路摸索出的整套凍土技術,是幾代中國鐵路人智慧的結晶,不僅廣泛應用于青藏高原的鐵路、公路、房建、機場等工程,還推廣到我國東北地區,甚至被俄羅斯、加拿大等國所借鑒。”
從2001年6月29日到2006年7月1日,從格爾木到拉薩,1800多個日夜的風霜雨雪,1142公里的雪山、冰原和草地,青藏鐵路建設者們用鋼鐵意志和熱血身軀打破了在西藏無法修建鐵路的傳言。他們鬥風雪、戰嚴寒、抗缺氧,挑戰生理極限,勇克科技難關,創造了9大“世界之最”,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3大世界性工程難題,將“鋼鐵長龍”托起在“世界屋脊”之上!
“汽笛一聲響,火車進西藏”,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建成通車。比國家計劃工期提前了一年,西藏這個佔全國國土面積八分之一的雪域高原,終于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
這條“鋼鐵天路”帶來的不僅是時空變革,更有力帶動了沿線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據不完全統計,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共為地方經濟增收12.93億元,佔總投資的8.56%,其中,為農牧民群眾直接經濟創收4.3億元,佔總投資的2.85%,增加固定資產151億元。
鐵路惠民:
一軌鋪就“幸福路”
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徹底扭轉了西藏長期以來依靠公路、民航的二元交通結構,進一步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了西藏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引領西藏經濟步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快車道”。
“青藏鐵路是一條脫貧致富的黃金線路,像是我們藏北牧民的‘金腰帶’一樣!”今年70歲的格桑次仁是安多縣帕那鎮帕那社區居民,從事農副產品銷售工作多年,對鐵路帶來的變化感觸頗深。“我們一家人是青藏鐵路實實在在的受益人,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後,我每周最少要乘坐2次火車去拉薩進貨,非常方便快捷。”如今,格桑次仁的兒子接下了父親肩頭的重任,把家里的店鋪打理得井井有條,年收入達到10萬元左右,日子越過越紅火。
鐵路的開通運營不僅讓格桑次仁家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讓他結識了很多不同民族的朋友。格桑次仁說,安多縣從修建鐵路開始到火車通車後,進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建設者、商人、遊客,大家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後,鄉親們逐步轉變觀念“走出去”,觀光旅遊、參觀考察、就醫學習等。不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且還帶回區外先進的經營理念、創新精神和發展思路。
安多火車站海拔4702米,是世界最高海拔的有人值守火車站。如今,每天有5趟列車在此經停,上午的3趟開往拉薩,下午的2趟開往上海和西寧。
2024年,安多火車站發送旅客超5.3萬人次。
“請張開雙手、轉身,謝謝您的配合。”安多縣火車站的安檢員旦拉手持金屬探測儀,動作嫻熟地做著安檢工作。
旦拉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穿上制服的情景,“我2018年參加工作,一直就覺得守著鐵路就是守著幸福。”這份工作給她帶來的不僅是穩定的收入,還有滿滿的獲得感。性格外向、樂于助人的旦拉曾背起身患重病的藏族阿媽搭乘火車,在候車廳里教過牧民老爺爺用APP購票,也曾開展坐火車常識講解工作。
旦拉的丈夫平措朗傑早在2006年便加入了青藏鐵路格拉段第五護路隊,成為一名護路隊員,而後他的弟弟妹妹也陸續加入了護路隊。“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鐵路,更是各族群眾的‘幸福路’。”平措朗傑說。
當火車的汽笛聲在高原上響起時,它帶著希望與機遇呼嘯而來,衝破了地理的阻隔,打破了就業的局限,為西藏各族群眾送來了發展致富的機遇和數不清的就業崗位,讓每一個人都能大展拳腳,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安多火車站的建設史,就是一部高原發展史。
安多火車站原設計站址距縣城7公里,因在風口、取土破壞生態被否決;二次選址距離縣城不到4公里,但曲線半徑不足,影響火車提速;最終定在距縣城不到1公里的坡地。談及三次選址的原因,劉爭平說:“在當年青藏鐵路選線涉及的地勢、凍土、經濟成本等種種因素中,人是首要的考慮因素。鐵路必須經過居民點,這是鐵路建設的初衷。”
如今,安多縣城得益于交通便利,發展態勢極佳,抬眼望去,處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翻開安多縣的“發展賬本”,數字見證巨變:GDP從2005年的2.4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17.3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倍。
鐵路拓局:
經濟煥發新活力
青藏鐵路,如同一條潔白的哈達,是全國各族人民獻給雪域高原的深情祝福。19年時光流轉,這條聖潔的“哈達”助力西藏走向全國、邁向世界。在此過程中,拉薩鐵路貨場和青藏鐵路那曲物流中心順勢發展,有力促進了西藏的優勢礦產業、民族手工業、特色旅遊業等高原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早晨9點,拉薩西站鐵路貨場內,一列滿載建材的貨運列車緩緩駛入。叉車司機次仁多吉熟練地操控著設備,將一捆捆鋼材裝上貨車。“以前每天只能裝2車貨,現在站場擴大了,我一天能裝5車貨!”這位藏族漢子擦了擦額頭的汗水,黝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貨場外,一輛輛貨車排起長隊,等待將貨物運往西藏各地。
2006年3月,拉薩西站鐵路貨場啟用。這個佔地67萬平方米的西藏最大貨運站,歷經擴建後,裝卸線從4條增至11條。青藏集團公司客貨管理部副主任曾強介紹說,自開通運營以來,拉薩西站已辦理貨物7867.1萬噸,其中發送貨物1040.3萬噸、到達貨物6826.8萬噸。
數據見證著發展:2006年貨物發、到量僅為32.9萬噸,2024年已達585.3萬噸,運量翻了17.8倍。進藏鐵路貨運初期以水泥、鋼材為主的“基建物資流”,如今已轉變為涵蓋諸多西藏特色產品如礦泉水、青稞制品等品類外運的“現代物流網”。
青藏鐵路那曲物流中心,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現代化物流中心,總佔地面積8000畝,規劃建設了綜合物流區、散堆裝物流區、貨物吊裝區、生產加工區和生活區等多個功能區。那曲物流管理局黨組書記旺堆次仁說:“這里不僅是貨物中轉站,更是產業孵化器。”自2009年建成以來,中心已吸引183家企業入駐,累計創造稅收26.8億元,帶動800余人就業。
青藏鐵路帶來的不僅是物流變革,更是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西藏立足區位、資源與政策優勢,以新技術、新工藝為突破口,推動文化旅遊、清潔能源、特色農牧等“九大產業”協同發展。2025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2.7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2%,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連續多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19年,在悠悠歷史長河的宏大敘事里,不過是短暫一瞬。但青藏鐵路的正式通車,卻如同一記極具分量的注腳,有力地標注在社會主義新西藏建設發展的徵程之中。
“由拉薩站開往各地的直達列車覆蓋14個省會城市,通達率45.16%。”青藏集團公司客貨管理部客運營銷室主任科員常青介紹說,截至2025年6月底,通過青藏鐵路運輸進出藏的旅客達到了3970萬人次,運輸貨物達9533.88萬噸。
青藏鐵路是一條震撼世界的“天路”,它如同一把巨斧,劈開了阻礙西藏發展的崇山峻嶺,極大改變了西藏的面貌,在雪域高原上不斷延伸“生長”——
2014年,拉日鐵路通車,拉薩與日喀則的時空距離從6小時縮短至2小時20分鐘;
2021年,中國首條高原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拉薩至林芝)通車。4年來,累計運送旅客超395萬人次,運輸貨物超127萬噸;
……
目前,青藏鐵路、拉日鐵路和拉林鐵路正以“Y”字形托起雪域高原的未來。西藏鐵路里程已攀升至1187.8公里,服務邊界不斷拓展。
一根根鐵軌,搭起了幸福的“金橋”;一聲聲汽笛,吹響了進發的號角。
西藏鐵路,承載著光榮與夢想,肩負著幸福與希望,載著西藏向著美好、幸福的明天一路馳騁、一路歡歌。如今,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西藏,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