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從一張清單,看總書記關心的基層減負
基層,聯係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這里有訪家走戶的“小巷總理”,也有訪貧問苦的駐村第一書記。基層折射民生冷暖、反映民心向背。
“把基層的工作做好,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從黃土地一路走來,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幹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基層工作非常牽挂,對基層幹部充滿感情”,對基層減負工作高度重視。
從源頭和機制上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中辦、國辦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幹規定》提出:“省級黨委和政府指導本地區立足實際建立健全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並開展清理規范,加強清單動態管理,推動責權一致、責能一致。”
自2024年2月以來,在先行試點基礎上,全國3.8萬個鄉鎮(街道)全面開展履職事項清單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清單已全部編制完成,取得明顯成效。
一年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如何答好基層減負這道“關鍵之題”?一張鄉鎮(街道)履職事項清單,凝聚著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挂與考量。
翻開清單,明確鄉鎮(街道)職責是其中之題眼。“為基層減負要明確權責,不能什麼事都壓給基層,基層該承擔哪些工作,要把職責事項搞清楚。”
基層之負從何而來?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桎梏:“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檢查考核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文山會海”有所反彈……
“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2024年11月,湖北嘉魚縣四邑村,一張《服務群眾事項清單》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過去更多的是要求群眾去做事,現在更多的是黨員幹部給群眾辦事、做服務,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持續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幹部能夠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服務群眾。”
一張清單,凝聚著減什麼、怎麼減的實踐答案。
《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幹規定》印發,首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制定出臺為基層減負的制度規范;《關于全面建立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的意見》印發,進一步明確鄉鎮(街道)職責,形成事權清晰、責能相適、履職順暢、保障有力的鄉鎮(街道)權責體係……
一個個文件、一項項舉措,黨中央出“重拳”整治,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有助于不斷築牢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減負二字,需“減”更重“賦”。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明確提出,“要強化制度建設與執行,統籌為基層減負和賦能”。
減負與賦能,這一對充滿辯證法色彩的動詞,正是透視“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的關鍵詞——破形式主義之弊、減基層負擔之重,是為了賦能基層治理效能,讓廣大幹部“輕裝上陣”、擔當作為。
若將這一張清單,放置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大視野中,其背後的深意,則更為清晰。
“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著眼于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基層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把基層治理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謀劃部署。
“縱觀各國治理實踐,如果社會治理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經濟發展難以為繼,整個社會也可能陷入動蕩”。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在時間的交匯點上,“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中國之治”便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策劃:杜尚澤、彭俊
撰文:陳世涵、鄺西曦
編輯:李建廣、閆俏秀
海報:田興洲
校檢: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