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體育設施大升級家門口的運動熱潮來襲
騎自行車健身。
在打籃球的拉薩市民。
在足球場踢足球的人們。
參加全民健身活動項目。
2025年8月8日是我國第17個全民健身日。在雪域高原,人們的運動熱情從未退減。晨光中,拉薩的運動愛好者已活躍在各處:籃球場上傳來球鞋的摩擦聲,濱河公園有足球愛好者赴周末之約,社區活動中心里退休老人揮拍打球……
這份活力源于西藏體育設施建設的持續推進。截至2024年底,全區有體育場地9189個,面積724萬平方米,人均1.96平方米,涵蓋多種類型,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健身網絡,便民設施佔比逐年提升,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運動。隨著場地增多,“體彩杯”、農牧民運動會等賽事年年舉辦,形成“設施到哪,運動到哪”的良好局面。體育設施不僅強健體魄,更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健康理念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K從一塊水泥地 到遍地球場
“十年前,整個拉薩能打球的地方兩只手都數得過來,現在光是我們社區周邊就有3個標準化球場。”在拉薩市城關區奪底街道籃球場上,45歲的次仁達娃擦著汗水說。他剛帶領社區代表隊打贏一場比賽,隊員平均年齡超過35歲,卻個個身手矯健。
全民健身是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如今,體育不再僅僅是競技和爭金奪銀,體育的內涵和外延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廣闊,越來越多的人把體育事業看成全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斷提高個人身體素質的同時,也為幸福生活增添健康底色。近年來,隨著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西藏公共體育設施逐步完善,公園、社區里的健身設施全面普及,各種健身站點、體育俱樂部、社會體育組織在雪域高原遍地開花。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西藏自治區共有體育場地9189個,體育場地面積724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96平方米。這些體育場地涵蓋了足球、籃球、田徑、健身路徑等多種類型,從繁華城鎮到偏遠鄉村,逐步構建起覆蓋城鄉的體育健身設施網絡。其中,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區健身點等便民設施佔比逐年遞增,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運動樂趣。
記者從拉薩市體育局獲悉,2025年以來,拉薩市體育局持續加大體育設施建設投入,一係列體育惠民項目穩步推進。其中,投資5000萬元在林周縣、曲水縣續建2個體育公園。隨著體育場地增多,群眾健身熱情高漲,“體彩杯”、農牧民運動會等賽事年年舉辦,形成“設施到哪,運動就到哪”的好局面。這既強健了高原群眾的體魄,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也讓健康理念融入日常。
這種發展思路在拉薩尤為突出,2025年1月至今,拉薩市體育局投入200萬元為各縣區採購安裝40套室外路徑健身器材;斥資32萬元在城關區、柳梧新區、堆龍德慶區實施32個“國球進社區”項目,配建相應乒乓球臺。這些設施完善的背後是2018年啟動的“15分鐘健身圈”規劃,將體育設施納入城市更新。“以前沒地方打球,現在球場要搶著用,周末得預約。”曲米路體育公園管理員說。
L場地增多 足球愛好者過“足”癮
這個夏天,拉薩的足球氛圍愈發濃鬱,這項運動早已融入城市肌理:街頭巷尾,少年追球奔跑;社區球場,上班族組隊酣戰;“體彩杯”聯賽每年吸引數百人參與,農牧民也自發組織村級足球賽,熱潮隨處可見。
8月3日,拉薩濱河體育公園的足球場上,不同年齡、職業的足球愛好者相聚,精準傳球、奮力射門的瞬間點燃賽場激情。城郊的鄉村球場更是鄰里紐帶,農閒時的球賽總能吸引全村圍觀,吶喊與歡呼在高原村落間回蕩。這份熱愛既彰顯運動活力,更傳遞團結協作精神,讓足球成為雪域古城最亮眼的運動符號。
足球運動蓬勃發展的背後,是一塊塊場地鋪就的基石。截至2024年12月31日,西藏自治區共有足球場地1027個,佔體育場地總數的11.18%。從城區的標準化球場到鄉村的簡易場地,既為愛好者提供了追逐夢想的綠茵、切磋技藝的舞臺,也讓村落有了凝聚人心的賽場。
場地持續擴容,不僅支撐“體彩杯”等品牌賽事常年舉辦,更催生了校園足球、社區聯賽、農牧民足球賽等多層次賽事體係。拉薩的足球愛好者感慨:“剛開始辦聯賽時,隊伍少、觀眾少,是少數人的愛好。現在報名特別火,名額很快滿了,還有不少隊候補,每場比賽都有直播,看的人很多,足球早成了大家都喜歡的娛樂。”
同樣,足球聯賽還走進了大山里的昌都市洛隆縣馬利鎮。7月26日,當地第二屆“中遠海運·嘉裕杯”村超足球友誼賽開賽,8支周邊鄉鎮隊伍參賽,隊員有農牧民也有青年,雖非專業卻飽含熱愛,拼搶傳球間點燃賽場。這場鄉村足球盛宴既成了以球會友的平臺,更串聯起鄉村活力、促進民族團結。“以前賽馬是唯一一項集體運動,現在年輕人更愛足球,馬利鎮的足球會越來越有名。”當地小學體育老師嘎瑪群美說。
M玩轉小球 隨處可見運動身影
連日來,記者走訪拉薩市區各大健身點發現,在拉薩人們不僅熱愛籃球、足球等運動,也很熱愛小球運動。在自治區老幹部活動中心里,年近80歲的倉啦正和球友進行激烈對抗。退休後她學起了打乒乓球,“現在每天不打兩小時就渾身不舒服。”倉啦的球友中有教師、公務員、退休工人,大家以球會友,成了忘年交。
自治區體育局統計顯示,我區乒乓球場地共有579個,場地面積3.05萬平方米。其中,室外乒乓球場505個,佔87.22%;乒乓球館74個,佔12.78%。近幾年參與小球運動的人數正逐年快速增長。不僅如此,羽毛球、網球等小球運動,同樣憑借著對場地要求相對靈活的優勢,在拉薩獲得了廣泛普及。在社區活動中心、公園角落,甚至家庭院落里,隨處可見運動的身影。記者看到,有的老人用木板自制球拍,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在空地上練習顛球,這些樸素的場景構成了城市最生動的運動圖景。
“作為拉薩的羽毛球愛好者,我真是打心眼兒里覺得現在的賽事越來越貼心了。你看啊,拉薩常辦各種比賽,像‘體彩杯’就挺好,門檻放得低,不管是誰都能來試試。青少年還有趣味項目,玩著就把比賽打了;殘疾人朋友也有專門的組別,大家都能在場上亮亮本事,這種感覺特別好。”羽毛球愛好者玉珍拉姆告訴記者。
N運動地圖 為“15分鐘健身圈”精準定位
在拉薩,一份特殊的“運動地圖”標注著全市體育場地的位置、開放時間和特色項目,為“15分鐘健身圈”精準定位,讓運動真正融入市民日常。從社區健身點的智能器材,到街頭口袋公園的簡易球場,再到濱河步道的慢跑人群,步行15分鐘內,居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空間。
早晨7點,慈松塘健身點已熱鬧起來。退休教師次仁卓瑪跟著智能健身器鍛煉,旁邊幾位老人揮著太極劍。“從家下樓走三分鐘就到,器材新、種類多,每天來活動活動,渾身都舒坦。”她笑著說,“以前想鍛煉得往大公園跑,現在家門口就能‘打卡’,這‘15分鐘健身圈’辦到了我們心坎里。”
如今,這樣的便捷場景在拉薩已成常態。濱河公園步行道上,晨跑者迎著朝陽邁開腳步;社區口袋體育公園里,上班族午休時組隊打籃球賽;社區活動中心內,中青年跳著融合鍋莊元素的健身舞,後排老人跟著學,不時被逗笑……15分鐘半徑內,智能健身點、標準球場、兒童遊樂設施、老年康復器材一應俱全,滿足各年齡段需求。
“以前約朋友打球得提前半小時趕路,現在小區隔壁就有燈光球場,下班後隨時能湊一局。”家住柳梧新區的青年達娃說,他家樓下健身點去年新增了場地,“我爸每天傍晚跟老夥計打乒乓球,我媽練健身操,一家人的運動熱情都被點燃了。”
記者從拉薩市體育局了解到,2025年1月至今,拉薩市體育局投資200萬元在堆龍德慶區建設1個小型體育公園,安排100萬元在林周縣、當雄縣推進5個全民健身補短板項目,不斷織密城鄉健身設施網絡,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便捷的運動服務。如今,健身步道串聯起公園、濕地與社區,智能設備遍布街頭,掃碼即可獲取指導。數據見證變化,2024年拉薩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顯著提升,這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是生活方式的革新,更是健康理念落地生根的體現。高原運動的快樂傳遍四方……(記者 德吉曲珍 貢曲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