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你行,你上!出門約賽來不來

2025-08-08 21:05: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室內壁球、室內高爾夫、室內蹦極……城市更新打開的不只是廣闊露天場域,也讓更多“不佔地”的都市輕運動,能巧妙嵌入商圈、居民區。

  第十七個“全民健身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兵分多路體驗室內壁球等多個都市輕運動項目。這些項目的共性是“空間效率”與“時間性價比”,不僅改變了傳統體育運動對于空間形態的要求,更帶來體育消費產業鏈的延伸——比如,嵌入運動空間的器材潮牌店,以及毗鄰的輕餐飲店,等等。

  “都市輕運動鏈接起的龐大興趣社群值得深入挖掘,”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睏遐看來,眼下正邁入創作者經濟時代,做大體育消費“市場蛋糕”,創造可持續的消費循環,需要更多參與者“共創”,為文旅商體展聯動注入更多活力。

  打開空間:新場景催生新需求

  徐家匯體育公園,承載幾代上海人健身鍛煉的回憶。2023年,公園全面升級,打破圍牆,實現全年24小時開放。“此前規劃注重籃球、足球等傳統大項,改造後盤活了閒置空間,滿足周邊群眾輕巧化的運動需求,”久事體育黨委書記、董事長楊亦斌介紹:比如,利用籃球場旁空地,引進在南歐較流行的板式網球項目。同時,響應市民需求,在綜合館新增4片符合國際標準的室內壁球場。“整體場地供給量不減反增,不同運動愛好者都有了合適的場地。”

  靜安區江楊南路,運營滿一年的久博都市運動中心成了“網紅”。這座緊挨著居民區的都市運動中心,周邊3公里半徑內,常住人口超111萬。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久博都市運動中心市場專員王梓丞說,經充分調研居民需求,這里定位為“體育娛樂綜合消費體”,兼顧鍛煉、實訓、團課等,甚至還嵌入輕餐飲板塊。

  新型復合體育空間的出現,不只打開空間、疊加場景,更串聯需求。

  不少人發現,空中瑜伽、室內蹦極等項目嵌入商圈。教練左婷給出答案——距離“目標客群”更近。青睞這些運動的白領通常習慣在午間一小時進行鍛煉,不出商圈對她們而言最便捷。

  楊亦斌也透露,久事體育下一步將從“時段創新”,如午休經濟、夜市體育以及社群運營等方面推出一係列惠民舉措。

  打開社交:興趣社群“爆款二創”

  體育運動能釋放內啡踽,讓人產生更持久、踏實的身心愉悅。

  曹睏遐認為,這種愉悅感支撐著都市輕運動鏈接更多興趣社群,也由此延展出更多體育消費新場景。

  相較于歐美,室內卡丁車運動進入中國時間較晚,但粉絲基礎初具規模。盡管這項運動有一定危險性,卻是一個能訓練全身肌肉協同的項目。“包括大腦與手眼協調、核心力量,”GPKS東體卡丁運營副經理顧鴟說。

  坐落于東方體育中心的卡丁車賽道,是上海最大的室內場地。每逢節假日,不少業余“車手”來此約賽競速。顧鴟說,卡丁車興趣社群的形成,得益于這項運動已廣泛進入中小學、社區。以GPKS青少年卡丁車課程為例,已進入嘉定、松江、閔行、浦東等區學校,積累起不少粉絲群體。無獨有偶,近年來,一些小學將擊劍也納入課後社團或特色課程,這項運動也從小眾逐漸走向普及。

  當更多都市輕運動有了興趣社群,能否與體育賽事擦出火花?

  曹睏遐以討論熱度頗高的“蘇超”為例解釋,球迷們的玩梗、共創,讓賽事在社交媒體上獲得爆款流量,持續帶動賽事熱度,也讓無數人為比賽奔赴一座城。

  她建議,運營方不妨創設更多共創平臺,用更多具有傳播力的“二創”作品,持續激發討論熱度、放大消費潛能。針對青少年等群體,她建議開發研學路線、課程體係,讓國際大賽的影響力不止于賽期。

  一方面,上海舉辦的F1、網球大師賽等國際賽事已具備成熟經驗。以上海網球大師賽為例,旗忠網球中心升級了座席與訓練場館,提升觀賽體驗,吸引更多客流,同時,在場館及周邊布局特色餐飲、周邊產品店,讓觀眾在觀賽之余便捷消費。去年,ATP上海網球大師賽的“費德勒超級摯友之夜”表演賽上,乒乓球運動員樊振東的網球首秀一度衝上熱搜,在社交平臺形成高曝光,帶動門票及周邊產品銷售。

  打開產業:消費券何以精準發力

  體育消費鏈條長、環節多,不僅包括購買服裝、器材等實物型支出,觀賽、看展覽等觀賞型消費,更包括參加體育活動、健身訓練、健康醫療等參與型消費。

  位處寶山區高境鎮的“新業坊源創”,從老廠房倉儲基地改造而來的產業園區。服務園區白領外,零散的商業形態如何輻射周邊居民?園區從需求入手陸續引進網球、羽毛球、匹克球等項目,目前佔整體商業業態近10%,每天吸引近10萬人次體育運動客流。

  客流帶動的不僅是體育消費,也加速集聚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最近,園區負責人陳伏收到一家體育俱樂部的橄欖枝。對方主營皮劃艇、槳板培訓業務,希望也來“擺攤吆喝”。

  為社會經營性體育場所引入新客流、帶動周邊商圈消費,上海市、區兩級今年繼續發放體育消費券。以“樂動上海”體育消費券為例,今年下半年,除原有健身類體育消費券外,將新增觀賽類體育消費券,共計3000萬元。此外,還將針對特定運動項目和特定人群發放專項消費券。比如,助老專項券、遊泳專項券、冰雪運動專項券等。

  為解決中心城區“健身難”與“場館運營難”的雙重挑戰,靜安區同步發放覆蓋全區116家體育場館的體育消費券,不僅包括區屬場館,更匯聚大量優質社會經營性遊泳館、球場、操房及健身工作室等。

  “未來不妨打開思路,在年輕人體育運動社交活躍的平臺定向發放。”陳伏建議,這類平臺沉淀了大量運動數據、用戶偏好,利于通過大數據畫像,讓消費券精準發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