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金融政策精準發力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透視7月金融數據

2025-08-14 16:3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中國人民銀行8月13日發布了7月金融統計數據。一係列金融政策落地見效,推動信貸總量平穩增長、結構持續優化。信貸資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領域?如何理解主要數據變化?

  支持實體經濟有力有效

  中國人民銀行當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7月末,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31.26萬億元,同比增長9%;廣義貨幣(M2)余額329.94萬億元,同比增長8.8%。

  7月歷來是貸款投放的“小月”,6月銀行季末信貸衝量明顯,把6月和7月貸款數據合並來看,信貸增長保持平穩。

  今年以來,債券融資增長較多,推動社融規模持續較快增長。前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5.12萬億元,其中政府債券數據表現突出,政府債券凈融資同比多4.88萬億元。

  “通過債券置換,此前地方政府大量以高息短貸形式存在的隱性債務轉化為低息長債,這對貸款數據產生一定影響。”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青馬表示,地方債務置換有助于風險出清和金融穩定,騰挪更多地方財力惠民生、促發展,也有利于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貨幣供應量是全社會的貨幣存量,其變化折射出經濟活力。

  7月末,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增長5.6%,M1與M2“剪刀差”較去年9月高點大幅收窄。

  董青馬表示,今年以來,M1與M2“剪刀差”呈現收窄態勢,體現出資金活躍程度和循環效率提升,各項穩市場穩預期的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助推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信貸結構繼續優化

  分析信貸變化不僅要關注“量”的增長,還要重視“質”的變化。

  數據顯示,前7個月,我國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1.63萬億元,企業仍是新增貸款的大頭。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6.91萬億元,佔比近六成。

  具體來看,金融“活水”流向哪些領域?一組數據或能給出答案。

  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這是位于合肥市肥西縣的江淮汽車尊界超級工廠內的自動化焊接生產線。新華社發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信貸結構作出相應調整,要求更高質量的信貸投放。”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侯成琪表示,今年以來,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安排不斷完善,統計制度進一步明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牽引帶動作用持續增強,金融機構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能力意願不斷提升,效果也持續顯現。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完善貨幣政策工具箱,整治資金空轉和金融業“內卷式”競爭。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會擠出虛增空轉貸款,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更高、更可持續。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新動能加快形成,金融機構將進一步在細分市場中挖掘有效信貸需求。

  貸款利率保持低位

  今年以來,我國貸款利率仍保持在歷史低位,資金需求方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成本更加優惠。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了解到,7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約3.2%,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約45個和30個基點。

  “現在貸款利率只有過去的一半,這對減輕我們財務壓力幫助很大,有助于我們啟動新生產線、更好開拓市場。”一家制造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綜合融資成本下降,體現了適宜的貨幣信貸環境。

  “利率是資金供求關係的價格信號,利率保持低位反映信貸供給相對充裕。”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說,貸款利率已經在低位運行了較長時間,反映出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滿足度比較高。

  去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在五個省份開展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工作。企業融資成本更加透明,有助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融資負擔。

  專家表示,下半年宏觀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國內經濟循環有望更加順暢,一攬子金融舉措持續發力,有利于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有效信貸需求合理增長。(記者吳雨、任軍)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