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人民日報》(2025年08月15日 第 01 版)
向新向好,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城市更新……這些都是向新向好之“表”。細究其“里”,則是發展理念之新、發展格局之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創新中國,活力澎湃;向新而行,以質致遠。“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攀登,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
打造新引擎——
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實驗正進入關鍵環節——經透射電鏡5000倍放大,固態電池內部短路的全過程被精準捕捉。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王春陽帶領團隊成功揭示固態電池短路機理,為新型固態電池的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我們發現,在鋰離子輸運過程中,固態電解質中的缺陷會誘導鋰枝晶生成,並貫通形成微米級導電通道,使‘軟短路’最終演變為‘硬短路’,導致電池失效。”王春陽說。
近期,國內固態電池研究取得多項進展: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開發出新型硫化物固體電解質,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解決鋰元素可視化檢測難題……原始創新“最先一公里”的突破,使固態電池從實驗室加快走向應用。
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近年來,我國高質量科技供給不斷增加,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十四五”時期,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標注著中國科技向高攀登的腳步: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首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
目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接近2.7%,超過歐盟平均水平,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501萬件,同比增長13.2%。
“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最多的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這些都為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林山說。
在科技創新帶動下,新動能新活力新優勢積厚成勢,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大盤更穩。
成果轉化加速提質,形成更多現實生產力——
3年前,由政府推動、產業主導的創新創業平臺“科大硅谷”在安徽合肥創辦。如今,這里集聚科技型企業和科創服務機構超7000家,引育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突破2500億元。
“我們加速培育‘基金叢林’,從看資產轉向‘看未來’;建立‘專班+校園大使+技術經理人’團隊,推動科技成果‘下書架、上貨架’。”科大硅谷董事長吳海龍說。
陜西發揮“秦創原”轉化策源地優勢,山東支持千家中小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協同創新,遼寧梳理4400多項成果向企業推廣……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登記技術合同近41萬件,成交額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讓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雙向奔赴”。
改革持續深化,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北京人才評價改革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上海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湖北創新積分專營機構實現市州全覆蓋……從支持原始創新到強化人才培養,從提倡有組織科研到健全評價體係,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涌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築牢根基。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郭春麗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超預期的背後隱含著長期因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獲得了長期有力的支撐。包括花旗銀行、瑞銀集團、高盛集團、摩根大通等在內的多家外資機構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向好態勢有望在下半年延續。
塑造新優勢——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和產業支撐。”現代化產業體係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三者同等重要,也要齊頭並進。
“酸軋生產線有10多道工序,涉及100多個參數,過去很難計算具體生產成本。”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冷軋廠技術專家陶歆說,借助釘釘“數智鋼卷AI助手”,他們精準發現,0.8毫米厚度的鋼板在二酸軋產線生產成本比其他規格低13元,1.2毫米以下的帶鋼排產選二酸軋產線更劃算,成材率還能提高。
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去年,柳鋼研發投入強度達3.6%,開發了38個新產品,形成核心專利203件。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煥新出彩的傳統產業,穩增長“壓艙石”的角色更牢固。今年上半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拉動全部規上工業增長3.4個百分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
8月4日,我國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徵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7組衛星發射升空,距離該發射場上一次成功發射,僅僅過去5天。這顆衛星由銀河航天研制,這是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批量研制該類衛星,並承擔國家重大發射任務。
今年以來,商業航天迎來“技術突破”和“規模爆發”的雙重拐點:朱雀三號、雙曲線三號等新型號商業火箭試車、試驗接連成功,千帆星座、GW星座等加快部署,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進入常態化發射階段並建設二期工程……
“曾經‘高冷’的航天技術,如今正在借著市場的力量走進千行百業、拓寬應用場景。”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天梁說。
商業航天,新興產業的“風口”,全球競逐的“高地”。氣象日新的中國,正在這一新興產業領域顯現前所未有的發展勢能。目前,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增至500多家,市場規模今年有望突破2.5萬億元。
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7.2萬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
前不久,中電信量子集團自主研發的“天衍”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入駐國家超算互聯網,通過與超算深度融合,將加快人工智能、藥物研發等領域突破。
未來產業孕育著新的商業前景和市場機遇。“我們建立長周期差異化考核機制,推動量子技術走向規模化、實用化。”中電信量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呂品說。
今天的中國經濟,新技術不斷涌現、新產業厚積薄發、新業態方興未艾,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美國彭博社預測,中國高科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026年將增至19%。
“產業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唯有以創新引領產業變革,方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提供強勁動能。”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說。
打開新空間——
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發展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
近日,寶馬全球信息技術研發中心落戶江蘇南京。同時,寶馬還在與清華大學合作探索AI及固態電池技術等前沿技術。寶馬集團有關負責人高翔表示:“中國用戶群體的需求正在影響全球用戶行為的趨勢。”
內需是產業升級的“風向標”、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外商從建工廠轉向“落研發”,IP、創意、標準從“來自世界”再到“走向世界”,中國市場“新意”滿滿。
中國經濟之新,在于不斷打開新空間、挖掘新潛力。
京東MALL北京雙井店“賽博帶貨”、互動打卡等新潮體驗吸引大量顧客。商區內還設有數字娛樂公園、裝機體驗區、家庭遊戲區等功能區。“科技感很強,比以前逛商場更有趣。”消費者吳俊說。
過去4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時期提高8.6個百分點。消費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智能+”廣受消費者歡迎,知名IP衍生品成為“流量密碼”,首發經濟熱度不減,城市漫步、中式茶飲等成為時尚潮流。
今年上半年,在擴內需政策支撐下,我國消費市場表現活躍,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6.0%,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增長33.3%。
服務消費成為新亮點。今年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旅遊、演出等市場持續紅火,在“哪吒”等超級IP帶動下,全國電影票房超292億元,同比增長超20%。
服務消費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擴大服務消費,具有重大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著眼下半年,要創造服務新業態、新場景,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說。
打開需求新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發展新業態新服務……中國經濟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重構增長邏輯。
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也能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
官河古道護岸砌塊里嵌入光纖傳感器,實時監測水質變化,結合微孔生態調節係統,使河水自凈能力大幅提升。河岸邊,運用AR(增強現實)技術打造的元宇宙街區還原古代商貿場景,遊客掃碼就能與虛擬商販互動……在浙江臺州,城市更新激活消費新場景,官河古道節假日單日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
上海浦東,停車場信息查詢功能減少尋找車位時間40%;山東濰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靠“智慧大腦”管理;湖北黃石工礦舊城變身“生活秀場”……城市是創新的有機載體,城市功能完善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支點。
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梅耀林看來,城市不僅要實現要素高效聚合、制度精準適配、主體深度協同,還要超越傳統的空間資源配置,推動創新孵化和動能轉換。
*** ***
“經過久久為功的磨礪,中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
打造新引擎、塑造新優勢、打開新空間,中國經濟之“新”,既是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的決心,也是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的信心。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不斷開拓新境界、開辟新前景。一個向新而行的中國,必定是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這樣的中國,也意味著更多確定性、未來性、機遇性。
(本報記者李俊傑、喻思南、劉洪超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