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習近平20年前提出的這個理念,改寫人類現代化進程
2005年8月15日,浙江安吉余村,一個曾經因礦山開採而粉塵蔽日的村莊,迎來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調研。面對當地關停礦山、綠色轉型的艱辛探索,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句樸素的話語,如驚雷穿透發展迷霧,改寫了中國乃至人類現代化的邏輯與進程。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曾經被視為非此即彼的單選題,“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困境在許多國家長期難以打破。
最深刻的變革,發端于思想深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破解了困擾人類工業文明數百年的“二元悖論”,洞悉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強調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
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強調“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闡明“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不斷推進的理論創新,凝結著對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深刻思考,標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新認識。
不只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
從當初在余村闡明“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我們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寶貴的,也要有所不為,這樣也許會犧牲一些增長速度”,到新時代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在一次次深入講述中,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變得清晰。
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實踐。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之變,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書寫了嶄新篇章。與10年前相比,全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6%,重污染天數減少92%;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從64.1%提高到90.4%;90%的陸地生態係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妥善保護……這是生態賬本,亦是民生賬本,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綠色產業發展的中國答卷,為世界各國推進現代化注入綠色動能。今日中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係,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中國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
中國的探索,亦是世界的探索。今天,越來越多國家將目光投向中國,探尋推進綠色轉型、共建生態文明的經驗與啟示——
國際視線中是中國對發展與保護的科學把握,從“中國綠”中看到了“希望的顏色”;是中國生態治理的民生溫度,認為中國“在引領一種面向未來、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全球綠色發展路徑”;是中國制度托舉、法治護航的行動力,感嘆“中國協調發展的大智慧正在改寫全球現代化范式”……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保護生態環境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中國將繼續攜手各方,共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為子孫後代建設清潔美麗世界。
策劃:杜尚澤 馬小寧
撰文:胡澤曦
編輯:蔣雪鴻 鄭曉宇
海報:陳曉勁
校檢:李金昱 李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