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堶生態守護亮“新”技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科技是生態治理、探索人與自然共生新邊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是實現綠色發展、守護綠水青山的有力支撐。近年來,多地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在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領域打出“組合拳”,讓綠色發展的底色更亮、動能更足。
藍藻難撈?我們有“水下凈水器”
8月的巢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
位于江淮之間的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在巢湖,常年有一支義務打撈隊。他們以船為伴,在河道和湖面穿梭,守護著一湖秀水。
今年71歲的姜清泉就是其中一員。“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巢湖邊,對這片水域有感情。”姜清泉說,“巢湖一度和污染畫上等號,過去藍藻泛濫時,幾里外都能聞到臭味。”
藍藻,又稱藍綠藻,夏季易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層氣味難聞的“綠油漆”,加劇水質惡化。
為應對藍藻這一嚴重的湖泊公害,每天天一亮,姜清泉和隊友們便順著巢湖岸邊開始打撈。
“我們先聚攏藍藻,再用撈網清除。”姜清泉告訴記者,這種“粗放”的打撈方式費時費力,清理范圍有限,“我那時常想,要是有辦法讓藍藻打撈更精準高效就好了”。
科技,讓姜清泉的想法變成現實。
近年來,當地通過集成地理信息係統、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打造“數字巢湖”係統平臺,實現對水安全、水環境和藍藻的實時監測和預警。
2019年,巢湖沿岸開始出現一座座“小房子”——深井控藻平臺,周圍還有一圈圍隔。
“圍隔約3公里長,形成一道離岸防線,能把大部分外來藍藻攔在防線外,並導流到深井處理。”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公司副總經理樹大偉說,“利用深井控藻平臺,便可清除短時間內大面積聚集在水面的藍藻。”
目前,環巢湖已建有8座深井控藻平臺,日處理藍藻達78.6萬方。
“工作強度減輕不少,效果也更好了。”姜清泉欣慰地說,“現在處理藍藻有了科技手段,我們只需在岸邊清理垃圾。”
“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樹大偉表示,公司希望研發更多應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黑科技”,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8月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巢湖岸邊拍攝的深井控藻平臺及周邊圍隔(無人機照片)。(徐勇 攝)
【記者手記】一河一湖間,一場以科技為鑰的生態治理行動悄然展開,治理方式隨之改變:從昔日人工的忙碌,到今天多種科技手段賦能,讓河湖回歸“水清岸綠”的模樣。
變的是治理手段,不變的是治理理念,那是對“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堅守,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感、使命感。
沙漠難治?我們為沙地敷上“面膜”
立秋過後,西北暑熱漸退。
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副站長趙洋,徒步進入沙漠深處,查看今年撒播的人工藍藻結皮種子成活情況。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的動員令,指出“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
近年來,地處我國治沙前沿的寧夏,強化科技支撐,示范推廣一批治沙新技術,“草方格+人工藍藻結皮”是其中之一。
藻類,特別是分泌多糖的絲狀藍藻,在黏結沙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趙洋彎下腰,小心翼翼地踏入草方格。當看到沙地表面呈現大片灰色,他欣喜道:“成了!”
這層灰色物質是人工藍藻結皮,似一層“沙漠面膜”,能有效固定沙面,促進荒漠生態係統恢復。
“幹旱區荒漠化治理的最大難題是水。早期栽種的林草,遭遇缺水很可能退化。”趙洋說,藍藻的神奇之處在于“幹而不死”,即使經過幾個月連續幹旱,遇水就能復活,繁殖擴散,“且結皮一旦形成,只要沒有地表幹擾,就會開啟自我更新,無需後期管護”。
生物土壤結皮的形成,是固沙成功的標志,但自然形成至少需要10年。試驗站科研團隊發現,藍藻是結皮形成的先鋒物種。他們精篩出7種優勢荒漠藍藻種,並實現人工培育。將藍藻液噴涂至沙地表面,一到兩年就能形成結皮。
然而,沙漠腹地交通不便,藍藻液運輸問題怎麼解決?近兩年來,團隊著力開展技術攻關,他們轉換思路,將藍藻液轉化為固態進行運輸。
突破運輸難題後,人工藍藻結皮技術在寧夏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治理中,推廣了3600畝。“這項技術實現了大規模應用,我們很興奮,多年心血沒白費!”趙洋說。
一片片藍藻“面膜”,正加速修復地球“敏感肌”。
“總書記講的科學治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荒漠藍藻取之于沙、用于治沙,體現了近自然恢復和係統修復理念。”趙洋說,未來他們還將開展人工結皮智能化和機械化生產。
7月20日,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境內的騰格里沙漠治理區域,去年撒播下的人工藍藻結皮接種體和沙地表面融為一體,已經形成生物土壤結皮。(趙洋 攝)
【記者手記】從早期草方格固沙,到如今用人工生物土壤結皮技術治沙,一代代治沙人懷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前提下,探尋治療“地球癌症”的良方。
科技賦能荒漠化治理,進一步重塑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的生態質變。
“高原精靈”難尋?我們有雙“千里眼”
正午時分,地處黃河源頭的鄂陵湖湖水澄澈,幾只水鳥掠過水面;在可可西里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不時有藏羚羊成群穿梭……
這些影像,實時出現在“青海生態之窗”屏幕上。“你看,這是雪豹,是不是挺可愛?”青海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工作人員陳良博指著屏幕,向記者介紹。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監測管理係統,同監測點位的基層幹部、管護員進行視頻交流。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生態敏感區域多、范圍廣,生態監測保護難度較大。“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分布范圍廣、數量多,僅靠肉眼難以分辨。”陳良博說。
“2016年,我們根據全省重點生態保護區的分布特點,建成了這個遠程視頻監測管理係統。”陳良博說,從此,他們擁有了一雙“千里眼”,可對三江源等生態敏感區域實時監測,更精準掌握“高原精靈”的種群數量、分布范圍等信息。
生態監測是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的第一步,為後續種群保護措施的精準落地,提供堅實保障。
近年來,在當地相關部門努力下,“青海生態之窗”觀測點位由最初的6個增至76個,可對包括長江流域青海段在內的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進行“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實時高清視頻監測。
科技進步,也極大提升了生態巡護的工作效率。
在千里之外的三江源,生態管護員尕松才加身穿制服、背起相機,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
“過去,巡山主要靠肉眼看,效率低,還存在安全隱患。現在我們的手機都安裝了智能定位係統,巡護區域、線路等都能清晰呈現。”他說。
科技助力下,可可西里、祁連山、三江源等區域生態監測水平持續提升,讓守護者們看得更遠、辨得更清、行動更快,為萬千生靈構築起更堅韌的“防護盾”,雪豹、藏羚羊、斑頭雁等珍稀野生動物數量顯著回升。
8月8日,青海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析野生動物監測畫面。(劉紅 攝)
【記者手記】近年來,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各地頻頻運用科技手段,更智慧、更精準地記錄大江大河的脈動、“荒野精靈”的騰躍。
科技賦能下,“摸清家底”精度的提升,讓珍稀野生動物保護,擁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