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生態興則文明興——寫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之際

2025-08-16 21:11:00
來源:潮新聞
字號

  生態興則文明興。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縣余村調研,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刻闡釋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的關係。

  20年里,從之江大地出發,這一理念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遠地影響著世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引,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這顆綠色種子播下20年之際,我們循跡溯源,在浙江持之以恆的實踐中,感悟偉大思想的磅薄力量。

  麗水松陽縣陳家鋪村地處高山懸崖,常年雲霧繚繞,風景怡人(資料照片)。拍友 淩齊亮 攝

  “建設生態省,是一項事關全局和長遠的戰略任務”

  西子湖,一泓碧水。

  2002年11月1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在西子湖畔召開,會議主持者,是剛來浙江不到一個月的代省長習近平。

  審議《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時,現場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

  有人覺得條例草案標準太嚴:“這一輪發展期太重要,因環保而止步不前,將來花百倍力氣也追不上。”

  有人讚成高標準防治污染:“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搞工業化,最終天不藍、水不清、山不綠,有什麼意義?”

  爭論背後,折射出浙江“成長的煩惱”。

  作為經濟大省、出口大省,浙江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出口貿易面臨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

  會場上,迎著大家期待的目光,習近平語氣平和卻十分堅定:治理大氣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標準怎麼定都應該,花再大代價也值得。

  2002年11月20日,習近平聽取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匯報時提出,浙江可以創建生態省。次年初,在他的直接推動下,《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在北京通過專家論證。

  2003年7月11日,省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閉幕。會議提出實施“八八戰略”,其中一條就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

  20年來,從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到扭轉生態環境整體狀況,再到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浙江全省上下“三步走”推進生態省建設。

  麗水不少幹部仍記得習近平來調研時給予的指導。他提出,要依托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無公害農產品,進一步發揮好後發優勢和資源優勢。

  多年來,麗水堅持“生態立市、綠色興市”,擦亮生態“金名片”,“麗水山耕”這一區域公用品牌聲名鵲起。

  水鄉紹興,印染行業水污染嚴重。生態省建設過程中,紹興提升發展層次,印染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蒸蒸日上。經濟實力躍升,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19年,浙江通過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國家生態省建設試點驗收,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

  在衢州市開化縣拍攝的錢塘江源頭河——馬金溪沿岸金星村。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那種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發展,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811’行動,全省11頂帽子,3頂在臺州,你之前是省環保局長,去那里先把帽子摘掉。”2004年10月,習近平找到即將調任臺州市代市長的張鴻銘談話。

  使命在肩,張鴻銘深知責任重大。與我們提起那段時光,他印象深刻。

  當時,浙江出現“江南水鄉缺水喝”的怪象。2004年初,全省環保督查時,錢塘江六成以上斷面水質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習近平聽取督查匯報後,神色嚴肅地說道:“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

  2004年10月,“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拉開序幕。“8”指的是浙江八大水係;“11”既是指全省11個設區市,也指當時省政府劃定的11個省級環保重點監管區。

  一場場治理污染的鐵腕行動在浙江打響。

  “習書記說的3頂帽子,是位于椒江、黃岩、臨海的化工醫藥基地。最讓我們頭疼的是黃岩。”張鴻銘回憶道。

  黃岩化工醫藥基地在居民區邊上。當地老百姓不敢開窗,天天盼著刮大風,把廢氣的臭味吹走。

  經反復調研論證,黃岩區決定“壯士斷腕”,關停、搬遷化工企業。

  來自企業的阻力很大。環保幹部楊天雄回憶,他們挨家企業登門做工作,早上帶著一盒煙進去,晚上出來煙盒都空了。

  2006年底,黃岩化工醫藥基地通過了省整治辦驗收,摘掉污染帽子。

  對“811”行動,習近平非常重視。2005年9月5日,他對錢塘江流域的水環境整治進行了一次細致考察。考察後,習近平提出更高要求,“錢塘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須走在全省前列”。

  錢塘江,迎來全流域治理。

  從上遊到下遊,戰鼓聲聲,開化、蘭溪、富陽等對低散亂企業開展整治,到2007年,錢塘江流域水環境出現轉變,七成斷面水質達標。

  20年間,浙江接續實施5輪“811”係列生態環保行動。2004年至2024年,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斷面優良水質比例從41.9%提高到98.6%,總體環境質量成為長三角第一,實現全域環境顯著改善的歷史性跨越。

  與環境污染整治同步的,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那種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發展,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習近平強調。

  他在2004年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痛下決心,以“騰籠換鳥”的思路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氣,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本世紀初,新昌原料藥醫化產業造成大面積污染。2005年,下遊嵊州民眾討要說法,引發群體性事件。

  事件發生後,習近平專程來新昌考察,語重心長地說,經濟社會的發展如果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種發展就是得不償失、難以為繼的,同時也會引起人民群眾很大的意見和強烈的反響。

  從那時起,新昌醫化產業開啟轉型之路,經持續努力,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

  習近平說,避免新的污染,治本之策是發展循環經濟。他親自擔任省發展循環經濟領導小組組長。

  2023年,當習近平總書記再度踏上之江大地,提到的仍是這治本之策——堅定不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建立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係。

  20年來,浙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GDP突破9萬億元大關。

  2025年8月6日拍攝的安吉縣余村景色。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綠意盎然的安吉余村,用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能相向而行。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在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當時余村砸了“金飯碗”,村里一座水泥廠、三個礦山全部關停,村集體年收入從300多萬元跌到20多萬元。

  但習近平明確肯定了村里的做法——“你們關礦停廠,是高明之舉!”

  “過去我們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身,它有含金量。”他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由此誕生,引領“綠色浙江”一路前行。

  打造“綠色浙江”,當時,全省3.4萬個村莊是重點、難點,也是主戰場。2003年6月,習近平親自倡導和主持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千萬工程”,點綠成金。浙江全域打造詩畫浙江和美鄉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40年保持全國各省區首位。

  2023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華市義烏市後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調研時說,李祖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浙江“千萬工程”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要再接再厲,在推動鄉村振興上取得更大成績。

  改變的不光是山鄉。本世紀初,海洋資源豐富的浙江,一度面臨“東海無魚”的境況。

  在2003年5月16日舉行的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治理修復海洋環境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

  以全新方式“耕海牧漁”,浙江持續修復“藍色糧倉”。2008年,浙江發布《浙江省碧海生態建設行動計劃》,成為全國第一個進行海洋生態修復的省份;嚴格落實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率先實行八大水係統一禁漁,持續開展八大水係和近岸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近年來,大黃魚、梭子蟹等漁獲數量明顯增加,八大水係土著魚類種群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聽村里的農創客說“葡萄一串最高賣出268元”時,他高興地說,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

  生機勃勃的余村,聯動1鎮2鄉23個村踐行“先富帶後富”。2024年,“大余村”接待遊客1000余萬人次,24個村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81萬元,比上年增長11.5%。

  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斷印證著習近平對“兩座山”關係三個階段的闡釋——從“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到“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空中俯瞰千島湖湖區。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既要經濟指標的GDP,又要綠色的GDP”

  千島湖,華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戰略水源地。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曾7次到淳安視察調研,提及“保護好千島湖,也是淳安最重要的政績”。

  2003年的淳安是全省26個欠發達縣之一,全縣上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3億元。不少幹部認為,只要GDP能增長,承接周邊轉移的污染項目也無妨。

  要經濟增速,還是要一湖秀水?

  2003年9月15日,習近平考察千島湖,聽取時任淳安縣委書記鄭榮勝匯報時,也聽出了發展的困惑。

  在晚間的座談會上,他鄭重地說:“發展是第一要務,但只重視經濟發展,不重視生態建設的領導不是好領導。”

  “在當時,他的理念非常超前。”鄭榮勝印象深刻,習書記還說,“既要經濟指標的GDP,又要綠色的GDP”。

  那些年,淳安下功夫推動“禁、改、整”,不符合環保條件的項目一律禁入,五年內把“國際花園城”“國家生態縣”等榮譽收入囊中。

  從千島湖出發,在綠色政績觀的引領下,一連串與綠色發展相關的創新如漣漪般在全省蕩開。

  “綠色GDP”核算體係,率先在浙江建立起來。到2006年8月,浙江幹部考核評價體係,新增萬元GDP能耗及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等指標。

  “指揮棒”綠意日益鮮明,“環境有價”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體制機制改革為綠色發展助力。

  浙江率先探索全省域及跨省域生態補償機制,到2007年,全省八大水係45個市縣實行生態環保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此後,又開展了綠色發展財政獎補、多元化投融資等體制機制創新。

  金華磐安開發區就是一個典型。

  磐安縣是眾多水係的源頭之一,為補償磐安在生態保護中作出的犧牲,下遊的金華開發區劃出一塊“飛地”:在這里產生的所有稅收都歸磐安縣所有。

  有了這塊“飛地”,磐安拒絕了百余家有污染的工業企業,關閉數十家效益不錯但有污染的企業。

  立足山區海島縣資源稟賦,浙江還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布全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準,推出“生態信用貸”“取水貸”等綠色金融產品,積極推進竹林碳匯交易、海洋藍碳交易等試點。

  截至目前,浙江創成49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14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浙江持續探索生態環境體制機制,在山水間標記綠色刻度。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記者 梁臻 攝

  “在全社會確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

  盛夏濃蔭,鳥飛魚躍,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讓人流連忘返。

  20多年前,這里是杭州人捂鼻子“繞著走”的地方。10多平方公里空間,生活廢水、養殖污水直排,河道黑臭難聞。

  環境就是民生。2003年,習近平支持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

  “企業遷出,生豬禁養,我們加快進度規劃統籌、退屋還林……”2003年,劉想加入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辦公室,工程實施近兩年,西溪濕地迎來蝶變。

  2005年4月,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開園。習近平特地致賀信:“希望進一步做好西溪濕地保護、管理、經營、研究工作,把西溪變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靚。”

  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沿著綠堤、福堤,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他強調,“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

  這些年,西溪濕地成了生態大課堂。而這樣“沉浸式”的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0年來,全省已建成298家。

  “在全社會確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習近平率先垂范,身體力行。

  西子湖畔、錢塘江邊,都曾留下他義務植樹的身影。

  2007年2月28日,習近平來到杭州錢江新城景觀綠化工程現場,與幹部群眾和部隊官兵代表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他希望全省和杭州市繼續搞好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綠化美化環境,加快生態省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植樹造林,種下的是樹苗,也是未來。20年來,浙江先後啟動平原綠化、新植1億株珍貴樹、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等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增長,居全國前列。

  護一方水,種一片林。生態文明在浙江蔚然成風,逐漸走向全國、影響世界。“千萬工程”“螞蟻森林”“藍色循環”等綠色發展典范,先後獲得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

  時光荏苒,真理在實踐中展現偉力。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影響已超越一省之域,為全國綠色發展啟明指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著飽含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

  “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年後的今天,在新徵程上,真理必將更加耀眼生輝!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