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堶老年人口超500萬,北京構建怎樣的養老服務體係?
截至2024年底,北京老年人口超500萬,達到了514萬,佔常住人口的23.5%。如何客觀認識北京老年人口的規模及其影響?北京老齡化具有哪些不同特點?面對老年人各不相同的身心狀況,復雜多元的養老需求,北京又在怎樣構建具有首都特色的養老服務體係?《新聞1+1》連線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楊志偉,帶來分析解讀。
怎麼看待北京老年人口的規模和數量
未來如何更好照顧這些老年人?
楊志偉:2024年北京市的常住老年人口比2023年增長了19.2萬人,首次突破500萬人。從過去五年的數據看,北京市的常住老年人口平均以1%的速度在增加,是個穩定增長的態勢。按照這樣的一個增長速度,預計到2031年北京市將正式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隨著這一趨勢的發展,老年人口的增多,整個老年人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應該說對全社會的形態都是很大的改變。面對這樣的形式,不論是我們政府的各個部門,還是社會的各個方面,還是我們市場的各類主體,乃至于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應該去積極應對老齡化的趨勢。
老齡人口的佔比上升
給養老服務工作帶來多大的挑戰?
楊志偉:北京市的常住老年人口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絕對數量大,已經超過500萬,達到514萬,這是一個很大的絕對數量。第二是城區的老年人佔比高,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城區。第三是呈現出高齡化持續增長的趨勢,伴隨著高齡化增長的趨勢,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給我們的整個養老服務工作帶來了很嚴峻的挑戰,既要保證好我們政府兜底的這些對象的養老服務,同時也要面對數量龐大的老年人日趨多元的養老服務需求,去更加完善養老服務體係,去更好回應更多的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如何更好完善
居家養老服務體係?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 楊志偉:99%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這是北京目前老年人養老的一個實際情況。針對這樣一個實際,從2022年開始,我們也是重點探索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主要通過建設三級服務體係來完善整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在區縣層面,在區一級建設區級養老服務的指導中心,主要是負責全區轄區內的養老服務資源的統籌,養老服務的標準制定,還有養老服務的監督管理等等。在街道鄉鎮層面,建設集居家養老、老年餐廳、老年學堂、醫養結合,還有就是統籌調度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街道鄉鎮的養老服務綜合體,在社區層面,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截止到目前全市一共已經建設了105家街道鄉鎮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1500多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通過這三級的建設,能夠更好回應居家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
80歲以上的“老老人”群體將近69萬
為他們提供養老服務需要注重什麼?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 楊志偉: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我們也稱之為“老老人”,是整個養老服務體係的重點的人群,他也是整個養老服務的剛需群體,我們也經常說,如果做好了“老老人”的養老服務工作,那整個養老服務的體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底就兜住了。針對“老老人”這種需求,基本上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老老人”的床前照護的需求,針對床前照護需求,北京市累計建設了3.3萬張家庭養老床位,依托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把專業機構、專業的養老服務送到老人家里面。同時我們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組織家庭照護者的培訓,對家庭的家屬保姆等家庭的照護者,定期給予培訓,提升他們照護老年人的能力。
第二方面需求就是老年人的這種助餐的需求,目前全市已經布局建設了2666個助餐點,覆蓋了近九成的城鄉社區,應該說較好地滿足了“老老人”助餐方面的需求。
第三方面針對老年人居家“老老人”在醫療方面的需求,我們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居家的“老老人”都簽訂了家庭醫生協議,針對這部分老年人,專門設計了服務包,包括提供上門的體檢,上門的健康指導,開處方等等一係列的服務,更好滿足他們在醫養結合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