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數智文遺陜西行堶從漢室陵闕看昔日文景盛世

2025-09-16 14:40: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將在西安舉行。會前記者走進西安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通過特色文物深入了解西漢時期歷史背景,感受數字化技術、IP形象塑造與文博考古事業的深度融合。

  特色文物再現歷史場景

  西漢皇宮,導官內,爐子上的鼎內水正沸騰。一抹鮮嫩的茶葉,隨著開水上下翻動。這里是漢代掌管皇室禦用和祭祀食品的地方。我國飲茶和用茶葉祭祀的傳統古已有之,《禮記·地宮》就有“掌荼”和“聚荼”以供喪事之用的記載。早至西漢時期,茶文化便已有了雛形。

  漢代人烹茶以烤茶為主,主要使用的器具有碳爐、碳鋏、搗茶石舀和杵、陶罐陶碗等。烤茶時,將陶罐置于火上,放入茶葉並不斷翻動,待茶葉焦黃、香味溢出時,注入沸水即可飲用。西漢王褒所著的《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都買茶”之語,從中可以看出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部分,且為待客的珍稀之物,可見茶在漢代已經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地位。

數智文遺陜西行堶從漢室陵闕看昔日文景盛世

  茶葉標本 光明網記者 張晨昊攝

  1998年,在漢陽陵帝陵封土東側15號外藏坑發現的大量有機物遺存中,除糧食遺存外,還有一些“細長松散有機物質”。2015年,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利用植物微體化石和生物標志物方法檢測鑒定,確定為鮮嫩芽茶遺存。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講解員王文娟介紹,這些茶葉全部由茶樹嫩芽制成,品質極高,可惜的是由于早已全部碳化,所以無法確定具體是哪一種茶葉。這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的茶葉實物,它的發現,將我國茶文化的起源至少向前推進至公元前2世紀,更新了古代茶文化發展的社會認知。2016年,這一發現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

數智文遺陜西行堶從漢室陵闕看昔日文景盛世

  茶葉出土地 光明網記者 張晨昊攝

  在漢陽陵南闕門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文物——一塊圍棋棋盤。與其他文物略有不同,這個棋盤做工較為粗糙,應當並不是帝陵的陪葬品,但它也在歷史上擁有自己的地位——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圍棋盤。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社會教育部講解員劉辰星介紹,這塊棋盤兩側均陰刻直線,其中一面縱線9道、橫線13道,為對弈時所用,已具備現代圍棋盤的基本要素。

  “這塊棋盤被發現在南闕門遺址中,從用料來看應當是用遺址中的鋪地方磚制成。考古學家據此推斷,這應該是當時在南闕門的兩位守陵人在閒暇時制作出來的消遣之物。”劉辰星說。

數智文遺陜西行堶從漢室陵闕看昔日文景盛世

  西漢棋盤 光明網記者 張晨昊攝

  可以想象,這個圍棋盤陪伴他們度過了漫長了守陵歲月,隨後便被掩藏在歷史的痕跡中,直到今天才重見天日,為人們講述這段故事。西漢時期宮廷中便已興起博弈的風氣。這塊圍棋盤的發現為圍棋運動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也印證了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漢代宮廷博弈風尚,為研究漢代棋類規格、博弈制度及文化傳播路徑提供關鍵物證。

  從鎮館之寶到特色IP

  “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她有著一頭烏黑的長發,挽之于頸後,悠然飄逸……”考古陳列館內,劉辰星這樣向觀眾介紹。

  劉辰星正在講解的正是陽陵博物院的“女主角”——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也是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作“姍姍”。

數智文遺陜西行堶從漢室陵闕看昔日文景盛世

  姍姍的微笑 光明網記者 張晨昊攝

  姍姍這個名字源自班固《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中記載的“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中出現的“姍姍來遲”一詞,出土女俑中該件五官保存最完整、神態最優美,因而得名。

  走近細看,姍姍身著三層交領右衽深衣,這是西漢年間最為正式和典型的服飾。如果仔細觀察她的面部,便會發現她的唇角帶有一抹若隱若現的微笑,其粉面朱唇、鳳眼黛眉的造型展現了漢代女性的典雅儀態,向後人展示著、“文景之治”盛世下濃鬱而溫和的生活氣息,因而被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稱為“中國最初的微笑”。

數智文遺陜西行堶從漢室陵闕看昔日文景盛世

  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內的姍姍全息投影 光明網記者 李伯璽攝

  姍姍不僅是陽陵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她的微笑也是全院最“出圈”的形象。近年來,明陵博物院將姍姍作為特色IP持續打造,並陸續推出了一係列IP推廣活動。在2017年出版的漫畫《姍姍帶你遊漢陽陵》中,博物院首次將其作為主人公名稱使用。博物院文創商店也以姍姍命名,並以姍姍為核心形象推出“姍姍有禮”係列文創產品,包含胸針、鏡子、眼鏡盒、文件夾等多種多樣的特色商品。2024年,“姍姍有禮”係列獲陜西文創大賽二等獎。

數智文遺陜西行堶從漢室陵闕看昔日文景盛世

  姍姍的博物館商店 光明網記者 李伯璽攝

  為將文物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博物館承擔的教育功能充分融合,陽陵博物院推出了教育項目《姍姍來了——一個千歲的美女》。該項目以姍姍為核心IP,針對6歲至14歲兒童設計了模擬考古發掘、漢代服飾穿著體驗、瓦當拓印課堂、陶器修復實踐、漢代禮儀教學及文物故事創作等六項核心教育活動。

  該項目自推出以來便廣受歡迎,年參與人數突破1.2萬人次。2020年,《姍姍來了——一個千歲的美女》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優秀教育項目。2022年,該項目又被國際博物館協會評選為2022年最佳教育實踐案例(全球五佳),這是中國內地博物館首次獲得該獎項。借助“姍姍”的形象,陽陵博物院向全球文博界展示了中國博物館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和方向。(光明網記者 張晨昊)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