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看新疆(整版) | 新絲路上的“甜蜜紐帶”(邊城見聞)

2025-09-16 15:5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哈密”這一地名,與特色甜瓜連在一起,源于康熙。據說當年康熙在宴席上品嘗到產自今新疆哈密市的“加格達甜瓜”,驚異于其香甜清脆、可口怡人——“加格達”意為“凝重厚實、生機無限”,遂賜名“哈密瓜”,使其聲名遠播。

  哈密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西域門戶”之稱。張騫首次出使西域,哈密就是重要一站。他所開辟的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也沉淀下跨越千年的共通味覺記憶,不經意間讓“哈密”成為一種甜蜜瓜果的代名詞。

  如今在哈密,一年一度的“哈密瓜節”已成為甜蜜盛宴。《請你嘗塊哈密瓜》不僅是“哈密瓜節”主題曲,在哈密市也廣為流傳。巧的是,由此往西,在古絲綢之路重要的東西方文化交匯地——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有一個熱鬧的“甜瓜節”。“哈密瓜節”和“甜瓜節”遙相呼應,正成為民心相通、產業互聯的“甜蜜紐帶”。

  千年瓜鄉——

  “紅心脆”曾作為尼克松訪華招待用果

  夏日哈密,花園鄉的瓜田里十分繁忙。哈密佳祥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員工穿梭其間,搶收、分揀、打包,一箱箱新鮮哈密瓜即將踏上旅程。“我們今年已經出口1880噸哈密瓜,日出口量最高達80多噸。”合作社負責人劉瑞祥介紹,合作社種植的7729.9畝“煌佳貢蜜”“金色年華”等品種,每畝能產一級瓜2.5噸,深受市場青睞。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俗語道出哈密瓜果香甜的地理氣候密碼。哈密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白天強烈的光合作用讓瓜體充分積聚養分,夜晚低溫環境能有效抑制糖分消耗。自東漢在哈密設立屯城起,“瓜果之鄉”的美譽便代代相傳。紀曉嵐當年從新疆歸來,盛讚“西域之果”“瓜莫勝于哈密”。

  哈密瓜的栽培與流通,與古絲綢之路密不可分。“張騫出使西域,不僅促進漢朝與西域的官方聯係,更讓民間交流日益頻繁。”哈密市伊州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王林說,沿著古絲綢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等物產向東移植,哈密甜瓜的種植技術也隨之傳入土質、氣候相近的敦煌,進而走向中原。

  今日,哈密瓜成為帶動哈密經濟發展、富裕一方百姓的支柱產業,與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堅守與付出密不可分。中國工程院院士、瓜類育種專家吳明珠,是新疆甜瓜品質改良的創始人和奠基者。她在新疆培育的第一個新品種“紅心脆”,曾見證中美外交的重要時刻。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方得知其聽說過哈密瓜,專門選擇“紅心脆”作為招待用果。

  對外交流合作,也是推動哈密瓜育種技術持續進步的重要因素。新疆農業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永兵是吳明珠院士的學生,長期致力于哈密瓜育種技術研究與推廣。他說,“我們和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周邊國家互相引進甜瓜種質資源,推動中外甜瓜遺傳改良和品種更新換代,提升新品種對產業貢獻度。”張永兵介紹,中亞國家也在引種試種中方培育的“金龍”“金鳳凰”等厚皮甜瓜品種。

  甜蜜盛會——

  哈密旅遊“看得見、玩得美、帶得走”

  不久前,在第十九屆“哈密瓜節”上,270個跨越古今的哈密瓜品種集中亮相,既有承載歷史記憶的貢品“加格達”,也有凝聚科技力量的“七彩脆蜜”。展位前人頭攢動,熱門品種更是一瓜難求。

  “30多年來,我們把哈密瓜從單一農產品,打造成了承載地域文化、產業活力與國際視野的IP。”哈密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曉華介紹,始于1993年的“哈密瓜節”,已成為哈密最熱鬧的“甜蜜節日”,不僅是老百姓的慶典,也是文化交流的盛會、產業的博覽會,“我們希望讓更多人領略哈密的風光,品味哈密的甜蜜,讓哈密旅遊看得見、玩得美、帶得走。”

  文化創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在阿勒屯古街,“絲路秘境·瓜鄉奇遇”增強現實實景劇本遊,成為本屆“哈密瓜節”的“創新名片”。輕點手機進入“蜜寶劇遊”,化身絲路行者穿行古街巷陌,在解謎互動中觸摸哈密厚重的歷史。夜幕降臨,遊客在篝火周圍載歌載舞,非遺文創與特色產品在歡聲笑語中自然流轉。

  中外交流,讓哈密古城更具文化魅力。今年7月,第七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如約而至。哈密作為分會場,迎來了塔吉克斯坦羅拉國家功勳歌舞團。在哈密文化館的首演《絢麗多姿》中,華服舞者用極具感染力的舞蹈,展現塔吉克斯坦的民族風韻,現場掌聲不斷。“哈密觀眾的熱情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無國界。”歌舞團團長、首席編舞伊斯馬圖洛·法伊祖洛耶夫說。

  哈密還讓國際藝術家走進基層。舞者們在阿勒屯古街開展互動快閃,分赴各區縣,與當地民眾在胡楊林畔、古城牆下載歌載舞。“我們把國際藝術表演引入核心景區與縣域,實現‘文化展示’與‘旅遊體驗’的有機結合。”哈密市文體廣旅局公共文化和非遺藝術科副科長莊靜說。哈密文旅融合的“甜蜜效應”持續釋放。今年上半年,哈密累計接待遊客985.34萬人次,同比增長16.46%;遊客花費累計63.79億元,同比增長23.22%。

  相知相親——

  以瓜為媒深化民心相通

  “這里的瓜果,和我家鄉的一樣甘甜。”今年6月,烏茲別克斯坦“絲路新聞網”副主編阿薩貝克·博博約諾夫,與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10個國家的媒體記者來到哈密,圍繞智慧農業、鄉村振興等主題開展聯合採訪。伊州區花園鄉卡日塔里村的百畝瓜園,有270多個品種的哈密瓜。博博約諾夫走進田間,仔細詢問種植技術與銷售情況,品嘗哈密瓜,並用鏡頭記錄下“甜蜜景象”。

  甜瓜在中亞地區不僅是甜美的瓜果,更是豐收、好客和民族自豪的象徵。“自古以來,烏茲別克斯坦就以盛產甜瓜而聞名。在中世紀,甜瓜成熟時,農民邀請所有的長輩、鄰居、親戚前來品嘗,還會送給他們甜瓜過冬。”烏茲別克斯坦旅遊門戶網站這樣介紹“甜瓜節”。

  如今,甜瓜更是被烏茲別克斯坦視為國家瑰寶。每年8月,希瓦古城都會舉辦甜瓜節,古城街道化作甜瓜展示櫥窗,比拼誰的甜瓜最大最甜,遊客參與甜瓜果肉雕刻比賽;街道上民歌悠揚、手工藝集市上熱鬧非凡。

  博博約諾夫說,哈密與烏茲別克斯坦都在絲路沿線,歷史文化與經濟交流淵源十分深厚,烏茲別克斯坦的“甜瓜節”和哈密的“哈密瓜節”,完全可以成為雙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通過舉辦聯合活動、互派代表團,分享甜瓜種植、加工、銷售經驗,加強農業科技、商貿等領域合作。借助這兩個節日深化文化交流,烏中人民的友誼更加深厚。

  “中國的‘哈密瓜節’和中亞國家的‘甜瓜節’都圍繞甜蜜的果實,慶祝豐收、分享喜悅,這是中國和周邊國家人文相親的生動體現。”王林認為,歷史上,商貿往來與文化交融,讓相似的物產與風俗在中國和中亞國家都扎下了根。今天,在共建“一帶一路”帶動下,共同的節慶文化,成為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民心相通的“甜蜜紐帶”。

  “以甜瓜節慶活動為紐帶,中國與中亞國家可多維度深化人文交往。”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學者王潤澤認為,雙方可以深化學術交流,互派農業專家與歷史學者,實地考察瓜果種植技藝,共同追溯物種傳播的歷史脈絡,還可以聯合舉辦絲路甜瓜展銷會與美食文化節,打造“甜瓜之旅”跨境旅遊線路,增強民眾參與感與獲得感。

  從哈密的瓜田長廊到希瓦的古城街巷,相似的豐收喜悅,共同的節慶文化,映照出中國與中亞國家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的深厚淵源。以瓜為媒,以節會友,這份跨越千年的甜蜜約定,將在“一帶一路”上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塔吉克斯坦ASAL傳媒總編輯阿努謝爾馮·拉蘇洛夫參與採寫)

  ■鏈接·新疆哈密

  哈密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新疆門戶”“新疆縮影”之稱。

  作為世界規模較大、地質形態成熟且唯一發現人類居住遺址的雅丹地貌群落,哈密翼龍—雅丹大海道景區被譽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哈密木卡姆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哈密通過舉辦哈密瓜節、大海道拉力賽等活動,打造“中國甜蜜之都”“特種旅遊目的地”等品牌。

  哈密市與蒙古國接壤,境內的老爺廟口岸常年開放,是中蒙邊境貿易的重要公路口岸。近年來,哈密市持續推動口岸轉型升級,國門區保稅倉庫已正式投入運行,通關過貨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該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達68.9萬噸,同比增長226.5%,出入境人員3.5萬人次,同比增長218.2%,為深化與蒙古國務實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