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名師生共悟“延安精神” 沉浸式“大思政課”燃動青春
央廣網天津9月16日消息(記者韓雨晨 周思楊 實習記者王婧瑜)9月15日晚,夜幕悄然降臨,天津工業大學勵志廣場的燈光卻驟然亮起,校園實景沉浸式思政大課《延安星火 代代相傳》在天津工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附屬中學、北辰區北倉小學師生代表等近萬名師生的注視中拉開帷幕。這場以夜色為幕、以實景為臺的大思政課,讓延安精神在光影交織中完成了與青春的深度對話。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王婧瑜 攝)
“我們想把標志性的紅色文化元素引入校園,讓同學們在熟悉的環境里獲得真實的感受。”天津工業大學教師、《延安星火 代代相傳》校園實景沉浸式思政大課執行導演陳亞橋說,以往的“行走的大思政課”師生常奔赴延安等紅色基地,而此次則將圖書館、宿舍前的小樹林等校園空間變為實景舞臺,“熟悉的場景突然成為歷史敘事的載體,我們希望借此能夠激發起同學們對于愛國主義情懷的強大認同感。”
這場沉浸式課程以延安精神為核心內涵,精心設計了《勝利會師·西安事變》《熔爐·識字班里的“光”與“情”》等九個主題實景,場景變換、層層遞進,引領師生穿越時空,沉浸式感受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熱血與激情。
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無人機編隊在空中繪就“延安精神 代代相傳”等壯麗圖案,科技賦能讓紅色記憶煥發時代光芒,逼真的影音重現讓師生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領悟到延安精神的精髓,激發大家勇擔時代使命、奮力開創向前的自豪感與責任感。
為了讓歷史敘事既有厚度又有溫度,主創團隊在內容打磨上傾注了大量心血。“我們既要保證史料準確,又要讓學生有代入感,這需要嚴謹與創新的平衡。”天津工業大學教師李浩告訴記者,他在劇中以革命先輩後代的身份講述爺爺的故事,“為了讓敘事扎實可信,我們深入研讀史料文獻,同時融入了《黃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以及珍貴影像資料,再配上精心設計的道具、服裝和時空對話橋段,就是想讓學生既懂故事片段,又明歷史脈絡。”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王婧瑜 攝)
“我要去延安!和千千萬萬熱血青年一起,為建立一個讓老百姓當家做主的新中國而奮鬥!”現場一句句熱血沸騰的臺詞,讓師生真切地感受到20世紀革命先輩們為了理想信念而艱苦奮鬥的場景。這種“可看、可聽、可感、可參與”的呈現方式,讓青年學生收獲了強烈的情感衝擊。“當課本里的年輕戰士突然‘走’到校園里,那種跨時空的交流太震撼了。”天津工業大學2024級研究生郭昊作為參演者,對掃盲夜校的場景記憶猶新,“戰士們耐心教鄉親寫‘新中國’的模樣,讓我真切感受到他們的責任感。那些放棄優渥生活奔赴延安的青年,他們的選擇讓我讀懂了延安精神里‘艱苦奮鬥’四個字的重量。”
天津市教委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處處長楊明表示,《延安星火 代代相傳》校園實景沉浸式思政大課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既是學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也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思政教育需要鮮活的表達,這種行進式、沉浸式與藝術結合的方式,能真正把精神力量融入學生內心。”據楊明介紹,未來,天津市將持續開展此類活動,不僅會組織思政課教師與藝術教師同臺演繹“藝術大思政課”,還將邀請戰鬥英雄走進校園,帶領學生在天津紅色場館等地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我們希望讓學生看到先輩奮鬥的意義,傳承家國情懷,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夜色中的校園漸漸恢復寧靜,但師生心中的星火已然點燃。在行走中傳承,在體驗中堅定,紅色星火,正以更年輕的方式,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