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組CP”四年,橫琴澳門“+”出了什麼?

2025-09-17 15:53:00
來源:南方Plus
字號

  “革新謀發展,奮進開新局。”這是澳門特區政府2025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的主題。

  一句話,兩個“新”字,讓人看到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求變、求突破的魄力。而在這個新局的部署中,“澳琴一體化”“合作區建設”佔據了極大比重。

  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合作區)正式成立。四年來,澳門與橫琴加速一體化進程,延伸至體制機制、產業經濟、民生發展各個觸角,融合大勢、勢不可擋。

  “澳門+橫琴”,正在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實現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平臺。

  奮進的澳門、新興的橫琴,兩者的加法公式,會否釋出更大的乘數效應?借助“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不同體制的化學反應,琴澳一體可否破繭乘風,打開更廣闊的天地?

  堅守初心

  澳門與橫琴,為什麼一定要一體化?答案早已寫在橫琴開發建設的初心之中。

  2009年1月1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視察訪問澳門期間宣布:中央政府決定開發橫琴島。歷史的大幕從此掀開。

  橫琴開發建設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次來到橫琴。橫琴的每一步發展,都傾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他說:“這一路走來啊,我是參與者、決策者、見證者。”

  16年來,橫琴始終堅守的初心,就是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曾經,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和震蕩,一向以旅遊博彩業為龍頭和支柱的澳門經濟,結構問題更加凸顯,並出現了一些暫時困難。與此同時,高度開發的澳門,面臨空間不足的難題。

  而橫琴,緊鄰澳門,最近處僅有187米,具有粵澳合作的先天優勢,是拓展澳門發展腹地的最佳選擇,成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臺。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天沐琴臺。南方+記者 關銘榮 攝

  經過十六年的發展,橫琴歷經了新區、自貿試驗片區、粵澳深度合作區三個階段,從前10年物理層面的改天換地,進入當前與澳門行政管理上的深入對接。

  琴澳一體化,逐漸有了質的變化。

  從澳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看,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當前的首要任務和必答題。建設好合作區,是澳門的重大任務。

  “必須清醒認識到,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的問題仍是本屆政府面對的首要問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坦言,多元產業發展與社會預期還有一定落差,橫琴在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上依然存在差距。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後程。在新一輪的部署中,澳門明確了方向,要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奮力打開澳門發展新天地。

  深度融合

  “澳門+橫琴”如何相加?兩者如何更加深入一體化?

  合作區成立後,一個十分顯著的變化是,澳門直接參與到合作區的建設中,並不斷加大對合作區的投入力度,更大程度地發揮澳門的主導作用。

  2021年,合作區成立之初,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開始運行。澳門特區政府委派一批公務員到合作區任職,開啟了兩地政府融合辦公的新模式。直到去年,這種新的體制已基本運作順暢。

  今年以來,澳門的參與和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大,可謂前所未有。

  開年伊始,合作區執委會新主官亮相。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法務司、經濟財政司司長,分別擔任合作區執委會主任、副主任。這意味著,在合作區執委會的領導架構中,同時擁有了兩位來自澳門特區的司長。這是此前所不具備的,其規格與力度可見一斑。

  不久後,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設立了促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領導小組,由行政長官岑浩輝任組長。這個澳門小組與廣東省形成合力,進一步加大對合作區建設的統籌力度。

  8月,小組第二次會議舉行,專門研究增加澳門特區政府對合作區的人力投入、加強澳門與橫琴聯動,以及推動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等事宜。

  9月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推出琴澳跨境學生專車服務。南方+記者 關銘榮 攝

  新的機構建設、更大的統籌力度,無不彰顯著澳門的態度與行動。

  而澳門、橫琴兩地,存在制度與法律體係的差異。一體化最大的挑戰,是規則銜接的問題。

  目前,合作區內的“共管”主要使用內地的法律法規,要突破現行的法律法規將涉及許多中央事權。現行的解決方法是,基于“小切口”,向上爭取授權,碰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

  在業內專家看來,要實現真正的琴澳一體化,可以從法律層面的頂層設計入手。通過設立一部全國性的法律,如“合作區法”,把相關問題一攬子解決,真正實現規則制度的深度銜接。

  開創新局

  琴澳一體化,如何提升到更高水平?琴澳攜手,如何開創合作區建設新局面?

  幾個要素是關鍵: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琴澳居民“心聯通”。要加快建成琴澳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係。

  過去四年,合作區交出了一份建設成績單:實施全國首創的“分線管理”政策,形成銜接兩地的規則指引,上馬琴澳特色的產業項目,延伸澳門風味的社會服務,打造融入灣區的“第一站”。

  數據顯示,目前,在橫琴居住生活就業的澳門居民已超2.8萬人,澳資企業超7300戶。“四新”產業增加值佔合作區GDP比重達66.8%,逐步成為合作區經濟的“壓艙石”。

  今年,合作區正式邁入第二階段建設,進入新的開局起步之年。

  迎接新的開始,秉持共同目標,琴澳一體化更多地落在實際的項目推進中。

  不久前,合作區出臺了產業發展規劃(2025—2029年),提出要用五年時間打造“四個島”,包括國際健康島、活力島、數字島、財富島,希望為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注入新動能。

  而澳門也表示,要“以澳琴一體化為目標,加力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還專項謀劃幾大重大工程,如建設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澳門珠江口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等,無一不與合作區建設緊密相關。

  3月23日7點整,2024橫琴馬拉松鳴槍開跑。南方+記者 錢文攀 攝

  橫琴與澳門,兩個不同的區域,隔著河流與關口,如何才算得上一體化?

  在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看來,“一體化”並非成為“一個城市”,而是展示區域深化合作、協同發展。這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在制度、產業、人才、基礎設施、文化等各個關鍵領域和環節進行創新。

  “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正如一位澳商所期待的,琴澳一體化的合作區,應該成為地理意義上的“新桃花源”,制度創新中的“共同市場”,文化交融中的“精神灣區”。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