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為經濟循環注入澎湃動能
當今世界經濟,最寶貴的資源之一是市場,而中國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優勢。“十四五”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頂住壓力、迎難而上,展現了強大的韌性。這其中,市場的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五年來,中國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來,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
今年8月26日淩晨,長徵八號甲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的商業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衛星互聯網低軌10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第五次成功發射。就在不久之前,這里還實現了五天之內兩次成功發射,證明這里已經具備了常態化的發射能力,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商業航天企業落戶海南文昌。
在距離發射場不到3公里的地方,一家民營航天企業的新一代火箭總裝工廠已經初見規模,下個月就可以投入使用。
2021年,國家發布《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幹特別措施的意見》,其中給予海南自貿港開放商業航天的政策,文昌的商業航天發射場就是為了滿足未來密集的商業航天發射任務而興建的。
正是看到這樣的發展契機,星際榮耀公司成為了首家落戶文昌航天城的商業航天企業,當地也對企業的落地提供了全方位的幫助。
2025年,國家發布的最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了商業航天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這也吸引了更多像星際榮耀這樣的民營企業加入這條前景廣闊的新賽道。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經有超過700家航天相關企業入駐文昌航天城,涵蓋了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等八個方向。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持續放開準入門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正是他們的信心來源。
商業航天領域是我國市場準入逐步放開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歷經4次修訂,清單數量從2018年版的151項壓減到2025年版的106項,壓縮比例約30%。準入的放開也體現在實打實的數據上,“十四五”以來,我國企業凈增1999.9萬戶,個體工商戶凈增3394.6萬戶。
此外,我國《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縮減到29項,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農業、服務業等領域外資準入進一步放寬,還在醫療、增值電信等領域開展試點工作。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計對華投資4.7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十三五”時期的總額。
我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不僅體現在市場準入方面,在企業從開辦到運營,甚至到退出的整個周期都有體現。比如涉及企業的政務服務,在“十四五”期間就有著巨大提升。
在貴陽市政府服務大廳里,一家藥店負責人吳艷來辦理藥品經營許可證變更服務。她沒有取號也不需要排隊,一款叫“貴人智辦”的AI助手會直接為她服務。僅用6分鐘,吳艷就辦完了業務。
曾幾何時,跑大廳辦業務是一件令企業頭疼的事情。近幾年,各地相繼推出了“一網通辦”的政務服務平臺,將原本分散在市場監管、公安、稅務、社保、銀行等部門的企業開辦事項整合到一個係統中,數據共享,資料一次性採集,大大提升了效率,節省了時間。
在貴陽一家準備開業的眼鏡店里,店員通過視頻連線,按照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要求,用手機拍攝門店環境、驗光設備等各個細節。工作人員遠程進行核查,截圖留存,完成了第三類醫療器械許可申請的現場勘驗。
而這些變化的背後,不僅僅是流程簡化和科技進步,更體現了我國市場各個環節之間壁壘的打破和要素的流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馬曉白:“從部門審批的視角轉成了從企業的視角出發,將需要辦理的所有流程進行了優化整合,促進了政府部門之間流程的優化和協同。我們現在已經在一些地方,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跨區的、跨省的、跨市的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促進了信息的跨地區流動,有效地促進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我國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今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其中,“五統一”指的是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一開放”指的就是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十四五”期間,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一網通辦背後的數據要素流通,就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在企業生產和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浙江杭州的這家客運企業去年在江蘇徐州購置了一輛二手客車,準備投入運營的時候發現跨省轉籍業務辦理出現了困難。兩省之間的政策差異,讓購置車輛遲遲無法投入使用。
了解企業訴求後,杭州市政務服務中心交通專區綜合窗口迅速指派“助企專員”,與徐州市交通運輸局溝通協商,通過兩地間聯合審批、材料互認的形式在四天內完成了辦理。
解決好這樣的個案並不是結束,而是進一步改革的起點,不同的個案推動了各地在探索政務服務、監管執法、標準認證等方面實現“異地同標”。其中,滬蘇浙皖聯合發布實施《電子證照共享應用規范》,三省一市170余項高頻政務服務實現跨省“一網通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一信用數據共享專區和跨境信用綜合服務平臺,發布“灣區標準”244項,發放“灣區認證”證書155張。
這些改革的背後,我國區域一體化的戰略布局為其提供了堅實支撐。而這種區域市場制度的逐步統一,也將逐步推廣至其他地區乃至全國,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起到有效的輻射帶動作用。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要破除地方保護、壟斷、不正當競爭等阻礙市場要素流通的隱形壁壘。“十四五”期間,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也是主要發力點之一。
今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針對外賣平臺間補貼“內卷式”競爭的現象,對三家主要外賣平臺進行了約談,要求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規范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
“十四五”期間,我國立案查處行政性壟斷案件239件,清理地方標準8000余項,堅決糾治了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的行為;加大對企業之間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管力度,共查辦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近5萬件,推動線下線上市場競爭生態不斷優化。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與全球深度融合,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基礎。
只有建立起一個公平、透明、規范的國內大市場,才能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和資源向國內匯聚,共建、共享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的市場。
“十四五”期間,我國努力營造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展望未來,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礎上,在一個法治健全、執法有力、政策有效、服務高效的營商環境中,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都經營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共同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這都使我們對“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充滿信心,中國也將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