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黃河安瀾堶秋天來三門峽看什麼?一河一壩一城山水
大河網訊 冬季到三門峽來看白天鵝,成為這些年黃河邊上這座古城一個美麗的邀約。那麼,初秋時節到訪三門峽,看些什麼呢?
9月21日,“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採風團來到天鵝之城三門峽,漫步黃河生態廊道,近距離感受母親河的偉大。
在三門峽,與最美黃河相遇
“到我們美麗的生態廊道上走走吧,然後去網紅打卡地‘時空拱門’拍個美美的照片!”當地市民熱情又自豪地說。
雲淡風輕,秋風微涼,從陜州公園往黃河方向走,兩岸色彩繽紛,一邊是汛期的黃河盡顯奔流之勢,一邊是靜謐的澗河波光粼粼,幾朵綻放的荷花在滿河墨綠荷葉的襯托下盡顯高潔。
席地而坐,青翠滿眼;車行其上,披花拂葉,沿著黃河一路向西便到了靈寶函谷關,徑直往東便到了氣勢恢宏的三門峽大壩;河水、群山、村落與田野共同組成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站在這條歲歲安瀾、人水和諧的大河之畔,幸福感撲面而來。
古老的黃河,新綠的廊道。黃河在三門峽有多長,與她蜿蜒同行的綠廊就延伸到多遠。
作為黃河進入中原的第一站,三門峽伴河而生、因河而興、依河而美,因4000年前大禹治水劈三門而成名,伴1957年萬里黃河第一壩興建而崛起。市域內黃河主河道206公里、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里、濕地面積2.85萬公頃,分別佔全省的28.9%、25.9%、42%,三門峽這顆璀璨明珠因黃河而熠熠生輝。
路過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時,記者看到不少遊客正在擺poss拍照。“這里已經成網紅打卡地了,網友管這兒叫‘時空拱門’,視角絕了!冬天人特別多,看過天鵝到這兒迎著落日拍照不知道有多愜意!”
縛蒼龍,守安瀾:91.4%的流域面積由此掌控
沿著黃河生態廊道往東30公里,便到了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的三門峽水利樞紐。時值汛期,恰逢大壩泄洪,黃河水裹挾著雷霆萬鈞之勢,從深幽的孔道中奔騰咆哮而出,轟鳴聲震耳欲聾,翻滾的濁浪如脫韁的野馬,在河床中奔騰向前,卷起漩渦。
三門峽黃河大壩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幹流上興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淩為主,兼顧灌溉、減淤、供水、發電等任務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
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主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樞紐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控制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91.4%。控制黃河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
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後,發揮了巨大的防洪、防淩、灌溉、供水、發電、調水調沙、減淤、生態等綜合效益。
自1960年工程投運以來,三門峽水庫共發生過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經過水庫調節運用,最高洪峰削減率達57.26%,對黃河下遊防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減輕了下遊堤防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為黃河下遊歲歲安瀾發揮著重要作用。
1951年與1955年淩汛曾在山東利津的王莊和五莊決口,但自三門峽水庫運用之後,黃河下遊再未發生過淩汛決口,真正實現了黃河下遊歲歲安瀾。
在調水調沙方面,2002年起,三門峽水庫參與調水調沙20次,能有效改善小浪底庫區淤積分布和增強水庫排沙能力,對維持小浪底水庫長期利用庫容,延長小浪底水庫使用壽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現了黃河下遊河道衝刷,提高了黃河下遊過洪能力,保障了黃河長治久安。
沉浸式體驗黃河魂!揭秘“黃河之心”
望三門,三門開,
“黃河之水天上來”!
神門險,鬼門窄,
人門以上百丈崖。
黃水劈門千聲雷,
狂風萬里走東海。
詩人賀敬之的這首詩說的就是三門峽。
在距離大壩南側不遠處的高廟鄉大安村,坐落著一座去年剛建成的博物館——三門峽中流砥柱博物館。
據博物館講解員李倩俐介紹,相傳三門峽是大禹治水時鑿成的三條泄水狹谷,稱為神門、鬼門、人門。鬼門居南,水流湍急,不可渡;神門居中,狹不容舟;僅有在北的人門可行船。切割水流的三島也叫鬼島、人島、神島。三島之下的河水中還有三島,叫煉丹爐、梳妝臺、中流砥柱。
三島都有優美的民間傳說,加上峽谷景色優美,自古留下許多詩篇和佳話。鐫刻在峽谷石島上的題刻詩文多達70余處,最為著名的是刻在獅子頭上的“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個大字,係明代萬歷年間所刻。1957年興建三門峽大壩時,鬼島、神島、人島和梳妝臺被炸掉,只有煉丹爐和中流砥柱依然屹立于黃河中心。現存主要景點有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中流砥柱、黃河古棧道、三門峽湖、張公島等。
這座博物館規劃用地面積約25.5畝,總建築面積10393.68平方米,展廳面積2902.31平方米。
博物館共分三個展廳。第一展廳“屹如砥柱立中流”通過場景復原展現砥柱石地理特徵與歷史文化內涵,第二展廳“萬里黃河第一壩”運用AR增強現實推拉屏技術解析三門峽大壩建設歷程;第三展廳“大河安瀾幸福來”借助互動沙盤演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成效。
“在展示手段上,我們秉持‘沉浸式體驗’設計理念,運用雕塑、場景、油畫、模型、沙盤、投影、 AI、VR、數字影院等現代視覺藝術和交互式多媒體技術,增強沉浸感和參與感,打造出一個‘有故事可看’‘有遊戲可參與’‘有場景可打卡’的中流砥柱博物館,讓‘中流砥柱’這一三門峽獨有的文化地標,升華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新高度。”李倩俐說。
站在三門峽生態廊道遠眺,一邊是千年黃河的奔流不息,一邊是現代水利工程的巍然屹立,而中間連接它們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到“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再到如今集生態、科技與文化于一身的中流砥柱博物館,作為河南西大門,三門峽守護著黃河安瀾,傳承著民族精神,這座城市每一步發展,都是對時代命題的最美答卷。(莫韶華 張家祺 秦臻 劉曉明 魏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