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語品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係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糧食是社稷之本。
我國是有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穩產保供不僅關乎民生溫飽,更是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根基。一旦糧食供應受制于人,後果將不堪設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始終將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將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大局中謀劃。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穩步提升糧食產能,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短短八個字,蘊含著總書記要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謀劃和係統思維。這八個字,強調了既要堅守耕地紅線、保護良田沃土,讓糧食產能扎根于土地,同時也要依靠科技創新,強化現代農業支撐,讓豐收希望孕育于技術。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飯碗里主要裝著中國糧。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這番講話發人深省——
“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千萬不能突破,也不能變通突破。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搞佔補平衡不能把好地都佔了,用劣地、坡地、生地來濫竽充數,最終賬面上是平衡了,但耕地質量是大大虧空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要求都非常明確。
他強調“要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出“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反復叮囑“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這一係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彰顯總書記對耕地保護工作極端重要性的深刻洞察。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就是要保住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底。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地上圖,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對耕地數量嚴格考核問責。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耕地面積達19.4億畝,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為糧食連年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中央持續加大力度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退化耕地治理,全面開展土壤普查,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等。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耕地的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格局逐步形成。
2004年,我國糧食單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至今,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二十一連豐”。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更是首次邁上1.4萬億斤的新臺階,人均糧食佔有量達500公斤,遠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中國14億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我國正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著世界近1/5的人口。
在耕地總量有限的剛性約束下,要想端穩端牢端好“中國飯碗”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須臾不可放松。
早在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強調,“我們決不能因為連年豐收而對農業有絲毫忽視和放松”,要“加強科技服務,不斷提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
“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此後,總書記一係列重要指示為我國“藏糧于技”指明了方向。
科技賦能,帶動農業跑出“加速度”。
在近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了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超過了96%。
新時代,我國自主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畝產量屢次刷新紀錄,智能農機的大力推廣和應用讓“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正是科技的強勁支撐,讓我們有能力在有限的耕地上持續挖掘糧食生產的新潛能。
“我們的立足點、著眼點是,絕不能買飯吃、討飯吃,飯碗里必須主要裝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
藏糧于地的核心是耕地,就是要以底線思維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而藏糧于技的核心則是技術,其導向是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折騰,一旦出了大問題,多少年都會被動,到那時誰也救不了我們。我們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總監制堶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堶王敬東
主 編堶李璇
編 輯堶孫曉媛
視 覺堶顏妮
校 對堶孟利錚 孫潔 閆田田
出 品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支 持堶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