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作風建設只有進行時(大家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打攻堅戰、持久戰的決心和恆心,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探討如何將作風建設持續引向深入。
——編 者
“探照燈”對準自己
郭 桉
自省自警,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也是提升黨性修養的內在要求。時時“向內看”,把“探照燈”對準自己,經常拿“顯微鏡”檢視自身,能發現問題和短板,有利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堤潰蟻穴,氣泄針芒。總想著“別人看不到就沒關係”,把“影響不大”當借口,在小毛病上放任自流,便容易在作風上出大問題。心驚膽戰的“首次破例”、裝腔作勢的“下不為例”、肆無忌憚的“形成慣例”,最終可能演變成警示教育的“典型案例”。經常對照黨章黨規黨紀,對照人民群眾新期待,檢視自身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識、紀律觀念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才能從思想深處築牢抵制歪風邪氣的堤壩。
勇于自我省察,是一項要求,也是一份清醒。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必須不斷加強黨性鍛煉,始終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沒辦法”不是理由
孫 放
現實中,少數黨員幹部在工作中存在畏難情緒、消極心理,把“沒辦法”當“擋箭牌”。或是過于強調客觀原因,認為“人手不足、時間太緊”;或是認為任務難以落實,聲稱“條框太多、束手束腳”;或是存在應付心態,直言“沒辦法就隨便意思一下”。類似情況,不僅影響幹部形象,更會損害事業健康發展。
“沒辦法”背後,往往是“沒想辦法”。往深層看,“沒辦法”看似無奈,實則是兩種心態的體現。一種是不想擔責。少數黨員幹部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盤算“容不容易出錯”“會不會擔責”,思想上打了退堂鼓,行動上自然邁不開步子。還有一種是不想負重。拈輕怕重,這也不想幹、那也不想幹,得過且過,面對“硬骨頭”就想繞著走。
當前,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黨員幹部當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遇事少講“沒辦法”、常想“怎麼幹”、多些“試試看”,在調查研究中謀思路,于敢拼敢幹中闖新路。
摒棄“差不多”心態
方國慶
作風建設中,有一種不求“過得硬”但求“過得去”的“差不多”心態,值得警惕。比如,調查研究,走馬觀花,做做樣子;整改問題,喊喊口號,走走過場;出臺政策,照搬照抄,忽略實際。
“差不多”,往往“差很多”。把“接近”當作“完成”,將“做了”視為“做好了”,不注重實際效果,敷衍塞責、應付了事,政策落實成效、群眾獲得感就會大打折扣。摒棄“差不多”心態,錘煉嚴細深實的工作作風,才能交出合格答卷。
“差不多”心態,是責任心不夠強的體現。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應經常打掃思想“灰塵”、校正觀念“偏差”,涵養“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激發“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夯實責任,要靠自覺,也要靠制度。應有針對性地完善考核評價體係,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讓“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沒有市場,讓“處處迎難而上、事事力爭上遊”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