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守正創新提升思政教育質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5-09-25 09:3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立德樹人關係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關係國家前途命運,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為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規劃了具體路徑。

  青年思維活躍,需要精心引導和培養。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教師樂教善教,廣大青年“四個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奮發昂揚,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同時應當看到,當下部分思政課教學與青年群體需求、接受習慣之間還存在隔閡。比如,有的思政課教育不問年輕人所需,一味填鴨式灌輸,實際教育效果不佳;有的思政課語言枯燥、內容空洞,沒有對現實熱點做出有效回應,難以激發學生興趣;有的思政課只注重升學應試,沒有做到價值認同傳播,難以堅定理想信念。如何更有效地在青年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入腦入心,是擺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新時代新徵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思政教育需要有新氣象新作為。立足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思政課建設的重要經驗,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思政教育質效,是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使命。

  強化政治引導功能,讓思政教育“立”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思政教育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準確認識和把握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是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前提。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強調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不等同于把思政教育變成簡單的政治宣傳,而是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同時要注意,不能用學理性弱化政治性,無論是通過講故事、講歷史還是講理論的方式講思政課,都要體現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

  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思想文化多元交織,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在此背景下,當代中國青年形成怎樣的價值觀,能否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僅關乎個人成長,更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理想信念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僅憑情感無法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縱觀黨史,無數革命先驅無一不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價值認同鑄就了他們牢固的理想信念。今天,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拓展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的認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這是思政課著力增強政治引領功能的題中應有之義。

  立足現實,要把思政教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以理論深度增強說服力,以實踐溫度提升感染力,以創新手段拓展影響力,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啟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近年來,浙江積極構建創新引領、校地聯動、實踐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留下的寶貴理論、實踐和精神財富,開展“循跡溯源學思想促踐行”活動,是浙江強化思政教育政治引領功能的一把“金鑰匙”。《之江新語》是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省域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是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文獻。在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浙江傳媒學院組織青年大學生創作完成《之江新語》係列短視頻,從當代大學生的視角切入,通過沉浸式、情景化的走訪拍攝,多場景、立體式呈現了《之江新語》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在浙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鮮活樣貌,幫助廣大青年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孕育、形成和發展的軌跡,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和共鳴。

  提升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力,教育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既需入腦,更要走心,關鍵在于推動內容供給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推動傳播場域從“課堂封閉”向“社會開放”拓展。浙江傳媒學院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在建黨百年之際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發起“為百位烈士畫像”公益活動,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夕發起“用AI助力英烈回家”行動。通過幫助烈士親屬實現“見到親人”的夙願,學生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強烈的情感衝擊。在尋找烈士資料、聆聽親屬講述、揣摩英雄神態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成為故事的參與者。學生們用畫筆描繪的不僅是英烈的容貌,更是對烈士精神的理解與崇敬。“為百位烈士畫像”公益活動吸引了全國10余所院校百余名師生共同參與,這些畫像和背後的故事通過展覽、新媒體等渠道向公眾傳播,成為面向社會的、流動的、可分享的“大思政課”素材。在這場當代青年與革命烈士超越時空的特殊對話中,紅色根脈生動傳承,信仰之光深入心底。

  提高針對性和吸引力,讓思政教育“潮”起來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我們黨歷來重視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延安時期,我們黨就通過鼓勵文學創作、組織大合唱、排演秧歌劇等方式,深入淺出地傳播先進理念和進步思想,促進青年思想覺醒;通過開辦夜校和培訓班、進行座談討論、開展生產競賽、組織社會調查等活動,讓青年在身體力行中悟真知、在體驗鍛煉中增信念。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聚焦理論和現實問題,尤其是直面當代青年關心的現實問題,用黨的創新理論和成功實踐給予有效回應,讓思政教育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以深刻的思想說服青年學生,以偉大的成就感召青年學生,以厚重的文化滋養青年學生,創新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通過鮮活生動的素材、靈活有趣的形式,讓學生獲得知識、提升思維、錘煉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增強政治素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思政教育只有把準青年的興趣點、找準青年的興奮點,讓理論可聽可視,讓思想有聲有色,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才能達到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以抽象厚重的理論思辨為主,對很多青年學生缺乏吸引力。《之江新語》係列短視頻的策劃、生產和傳播過程,著眼于增強針對性、提升吸引力。00後大學生從出生到融入大學校園的成長歷程,恰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提出的“八八戰略”實施20多年引領浙江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進程同步。係列短視頻將這一獨特思政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思政育人優勢,引導大學生們通過沉浸式、實景式和調研式的學習與實踐,親身投入拍攝制作,深刻感受浙江大地的精彩蝶變,也不斷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與認識。堅持“短、快、新、活”原則,視聽語言年輕態、生活化、有時代感,通過網絡化、多形態、立體式傳播,激發了青年大學生通過“指尖”學習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讓原本厚重抽象的理論學習變得輕巧靈動,是對理論大眾化、通俗化表達的生動探索。

  “你說我聽”的理論講授模式,難以與青年學生產生情感連接,學生也缺乏體驗感和參與感。“為百位烈士畫像”公益活動巧妙地將思政教育與專業實踐融為一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以致用、在用中悟的有效途徑。學生們不再是聽課的受眾,而是運用自身專業技能去完成一項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和情感意義的活動的創作者和實踐者。為了畫得像、畫得傳神,青年學生需要反復研究歷史、考證史料、理解人物,這本身就是一種主動探究和深度學習的過程。當運用專業技能被賦予“為烈士尋親、為英雄立傳”的神聖使命時,專業學習便超越了單純的技藝錘煉,升華為一種承載著家國情懷與歷史責任的價值觀教育。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引導學生。思政教育就是要善于發掘和利用那些能引發青年情感共鳴的“觸點”,將抽象的理論、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具體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緊密結合,讓教育過程成為一次觸動心靈的旅程,在潛移默化間實現價值引領。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思政教育“實”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黨的創新理論是在實踐中形成並不斷發展的,思政教育也應當是一個激發情感、提升認知、確立價值、指導實踐的過程。形成“所需—所教—所懂—所用”的精準閉環,是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方向。要善于捕捉學生關注的話題,精準了解學生“所需”,讓課程“所教”有明確方向,讓青年學生認同信服。注重效果評估,幫助學生舉一反三,讓課堂“所教”變成理解歷史和現實的“所懂”。讓理論學習從問題中來,回到現實中去,引導青年學生將“所懂”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所用”,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辦好“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走出校門感知社情民意、親身解決問題,推動思政教育從“書本說理”向“大地敘事”轉變,增強當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把學習奮鬥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也是學習和傳播理論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傳播與青年群體有著天然的聯係。回看歷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主要依靠的是年輕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的關鍵力量也是年輕人。把青年組織起來,在青年中傳播理論,讓青年影響青年,一直以來是黨的理論宣傳的優勢所在。近年來,浙江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深入開展90後、00後新時代理論宣講工作,廣大青年成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優秀講師”。青年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自創獨特的“青言青語”,切熱點、抖包袱、爆金句,讓黨的創新理論緊貼青年傳播,大大提高了宣講的到達率、傳播力。推廣“文藝式”宣講、“情境式”宣講、“快閃式”宣講、“直播式”宣講、“集市”宣講等模式,線上線下形成了“青年講給青年聽”的良好氛圍。

  建立高校與地方、機關與基層、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結對幫扶地區之間宣講團常態化互學共建、互助提升工作機制,打造聯學聯講共同體,圍繞探源新思想、講好新時代浙江故事和中國故事等,定期組織跨領域、跨地域宣講活動,促進了理論宣講走心、出新、破圈。創新推出蹲點宣講模式,青年蹲點基層一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認真學習群眾智慧、群眾話語,做到帶著思考去調研、融入群眾找答案、就地取材做宣講,尤其是注重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在一次次沉浸體驗、一場場實訓實戰中,青年學生們不斷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進而將理論所學融進火熱實踐、融入個人成長。

  2022年,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開展“香港青年走進浙江”係列活動。數十名香港青年大學生行走浙江,聽紅船故事,看烈士畫展,尋古城印記,看建設場景。青年學生長期在學校學習,雖然思維活躍,但缺乏對黨情、國情、社情、民情的深切體認。通過深入田間地頭、工廠社區、紅色景點、改革開放前沿,親眼見證國家發展成就,親身感受社會變化,將書本上的理論闡釋與大地上的實踐故事相驗證,實現從“知”到“信”的飛躍。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活動視頻和實踐感悟,增強了成千上萬香港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識。浙港青年感受到香港與內地之間深化交流的益處與必要,更感受到基于共同文化血脈的共情、共通、共融。

  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是對思政教育本質的回歸與升華,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打破課堂邊界,構建“社會即課堂”的大課堂觀,主動將廣闊社會天地作為思政教育最豐富的資源庫和最廣闊的實踐場,讓青年學生腳沾泥土、目及天地、耳聞民聲,才能實現從“認知認同”到“踐行信仰”的升華,真正築牢理想信念之基。思政教育只有深深扎根中國大地,與時代同頻共振,才能不斷增強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實現內涵式發展,真正培養出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為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