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 | 數智賦能 以智提質,“老”港口迸發新活力

2025-09-25 21:27:00
來源:荔枝新聞
字號

  在“一帶一路”交匯點的黃金紐帶上,連雲港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起點,正將“水韻江蘇”的基因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在這里,鐵路與航道交匯,青春與創新同頻。一批批青年建設者把智慧寫入智能係統的代碼,把奮鬥融進碧波萬頃的海運徵程,為智能碼頭運轉、國際班列流通注入青春力量。一座百年老港與一群年輕身影,正共同以水為墨,繪就現代化港城的嶄新畫卷。

  

  吞吐翻番:老港“逆襲”的智慧秘籍

  廟嶺集裝箱碼頭控制中心,TOS係統上線運行標志著連雲港港數智化轉型邁出關鍵一步。這個集成5G、人工智能、邊緣計算、計算機視覺等前沿技術的“智慧大腦”,實現了船舶計劃、堆場調度、理貨作業全流程數字化。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連雲港港已開辟集裝箱航線99條,陸上開通6條國際班列線路,2024年貨物吞吐量突破3.46億噸。

  在智能化改造中,連雲港港積極應用無人駕駛集卡、自動化軌道吊等先進設備,構建覆蓋生產全流程的智能管控係統。這些新技術與港口作業深度融合,顯著提升了作業效率、安全水平和資源利用率。

  

  除了智能係統,連雲港港智能化躍升的背後,還有一群勤勤懇懇奮鬥在一線的技術工匠,袁宏偉是其中一員。從普通技術員到創新領軍人物,袁宏偉在33年的職業生涯中完成100余項技術革新,獲國家專利15項。袁宏偉介紹道:“第一項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項發明是‘環眼吊鉤防脫鉤裝置’,它不僅能使膠合板作業效率提升60%,還能降低工人作業時的安全隱患。”此外,他還帶領團隊研發出全國首臺ZLY550型管樁裝卸機,投入使用後實現鋼管裝卸半自動化作業,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200%以上。

  作為全國勞動模范,袁宏偉始終踐行工匠精神,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港口發展的實實在在的動力。“搞創新也要一代跟上一代。”袁宏偉這樣說。他以育人為使命,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激勵更多產業工人扎根海港、奉獻拼搏。

  

  在一大批技術人才的推動下,連雲港港的智能化改造不斷深化。如今,連雲港港已形成以連雲港區為主體、贛榆港區為北翼、徐圩和灌河港區為南翼的“一體兩翼”組合港格局。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89個,最大深水泊位達40萬噸,年設計吞吐能力達到2.5億噸。

  中哈“速通”:海陸聯運的綠色走廊

  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成飛正忙碌地調度著國際班列。這位“85後”生產操作部副經理曾帶領團隊創下晝夜裝卸火車301車的生產紀錄,在極端天氣中駐守一線、隨機應變,保障了港口疏運效率,避免貨物壓港。

  

  “我們正在加快推進零碳園區建設,預計年底前實現園區內主要設備電動化。”成飛表示。目前,基地已完成零碳園區建設整體方案編制,與江蘇海洋大學、國網電科院等聯合開展“源網荷儲”等關鍵技術產學研合作。未來,園區將大幅度降低碳排放量,推動綠色物流體係成型。

  作為哈薩克斯坦小麥過境中國的唯一離境口岸,連雲港自2017年首次開通小麥經中國至東南亞的通道以來,持續優化運輸模式。智能場站係統與數字調度模式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成飛表示:“過去沒有智能係統,集裝箱裝車需逐個核對,效率低下。現在每個集裝箱都擁有唯一的數字身份,輸入箱號即可實時定位,裝車效率大幅提升。”原本需要20多個小時的裝車作業,現在僅需約100分鐘。

  

  今年6月,在連雲港海關、鐵路等多部門協同推動下,一條保障糧食品質的“綠色高速通道”也正式啟用。依托多式聯運海關輔助管理係統等信息化手段,貨物在港核銷放行效率提升約70%。一批62箱的哈麥集裝箱,從鐵路轉海運僅用時1小時,再次刷新陸海聯運的時效紀錄。

  從智慧港口到綠色物流基地,連雲港正以水為脈,書寫著“水韻江蘇”的現代篇章。青春力量在這里匯聚,創新精神在這里綻放,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