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全球氣候治理關鍵時刻的“中國動力”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題:全球氣候治理關鍵時刻的“中國動力”
新華社記者郭爽
2025年是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也是各國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在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時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4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發表題為《踐諾篤行 共同書寫全球氣候治理新篇章》的視頻致辭,提出新主張、宣布新貢獻、作出新承諾,為全球氣候治理提升信心、凝聚共識、注入新動力。
當前,全球氣候危機加劇,個別國家逆綠色低碳轉型的時代潮流而動,一些國家躊躇不前,全球氣候治理來到“不進則退”的路口,亟需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共同行動。習近平主席向國際社會提出堅定信心、擔當盡責、深化合作等三點主張,指明全球氣候治理未來努力方向。
作為《巴黎協定》的重要推動者和積極踐行者,中國氣候治理始終信念堅定、行動果決。本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這組目標不僅對照《巴黎協定》要求,更體現了中國的“最大努力”。
新承諾的底氣,來自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扎實成效。自2020年向世界發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以來,中國始終以穩健步伐推進“雙碳”目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1.59億千瓦,佔全部發電裝機的比重約59.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15.9%增至2024年的19.8%;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和森林蓄積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標,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6.8億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實現向國際社會承諾的裝機容量目標;森林蓄積量2024年已超200億立方米……
新貢獻的分量,折射出全球綠色轉型的中國行動。過去10年間,中國不斷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堅持共建綠色“一帶一路”,讓綠色發展成果惠及全球南方,為全球低碳產業升級和減排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公共產品。作為全球最大清潔技術出口國,中國迄今已向全球提供了60%的風電設備、70%的光伏組件設備,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分別下降超過60%和80%,“十四五”期間出口風電和光伏產品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噸。截至今年9月,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4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累計實施300多期能力建設項目,自2016年以來已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並動員項目資金總額超過1770億元,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主張的遠見,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理念。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與世界整體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推動國際社會共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始終堅定維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多邊機制,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中國持續為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發聲,呼吁發達國家切實履約,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通過全球綠色轉型縮小南北差距,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係,為應對全球挑戰、守護地球家園提供堅實支撐。
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中國正以實幹篤行詮釋大國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不斷注入新動力。一諾千金,中國將繼續與各國一道,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守護人類共同家園,為打造綠色可持續的美好未來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