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察|習近平主席宣布的“中國承諾”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
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發表視頻致辭時,鄭重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
“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這組涵蓋減排力度、能源結構、行業轉型、氣候韌性等多個方面的係統性目標,不僅對照了《巴黎協定》要求,更體現了中國的最大努力,一經宣布就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積極反響。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評論:設定這一目標使中國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絕對全球領導者”。
中國始終是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
繼2019年底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後,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作為發展中國家,實現上述“雙碳”目標,意味著我國要用全球歷史上最短時間實現碳達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強度降幅,充分展現了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此次宣布的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也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方能實現。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彰顯的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對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路徑的堅定抉擇,展現的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遠見。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我們認為,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並且做好。”
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面前,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踐諾篤行,中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5年來,我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係,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貢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綠色面積。碳強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目標完成情況基本符合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預期進度,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和森林蓄積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標。
在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時,中國通過提供資金支持、舉辦人員培訓、開發實施新能源項目等,支持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今年正值《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在個別大國退出《巴黎協定》、全球氣候治理遭遇逆流的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就全球氣候治理清晰表明中國立場:堅定信心、擔當盡責、深化合作。
強調“把握正確方向,堅持信心不動搖、行動不停止、力度不減弱”,主張“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通過轉型縮小而不是擴大南北差距”“確保優質綠色產品在全球自由流通”“讓綠色發展真正惠及世界每個地方”……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係注入強勁信心和動力。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
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會放緩,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不會減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不會停歇。
策劃:張曉松
主編:趙超、楊依軍
主筆:朱超、高敬、馮歆然
視覺:張惠慧、高松齡
新華社國內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