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言道|石榴籽,習近平為何一再強調
中新網9月26日電 題:石榴籽,習近平為何一再強調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到新疆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
在習近平總書記抵達烏魯木齊時,新疆各族群眾在機場熱烈歡迎。其中有一個細節,總書記收到的花束里,裝點了美麗的石榴。
“56個民族是石榴籽,中華民族是整體的石榴”“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總書記曾多次以“石榴籽”為喻,寓意深遠。
石榴籽,象徵團結。
“維族同胞說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這個詞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
“石榴籽”的比喻,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新疆考察期間聽一位維吾爾族鄉親說起的。這句源自生活的質樸感言,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象闡釋。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民族團結對新疆有多重要?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就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
如今,19個省市全方位對口援疆,新疆數以百萬計的幹部職工與基層群眾結對認親……“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在天山南北不斷上演。
9月24日,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總書記再次強調,“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
石榴籽,代表同心。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曾留下這樣動人的一幕。
當總書記對師生、村民、社區居民們講起“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話音未落,現場千百個聲音不約而同地回答:“緊緊抱在一起。”
近期,在多位博主的採訪視頻中,當新疆孩子們被問到是什麼民族時,都自豪地回答“中華民族”。
堅定的回答,源自內心強烈的認同。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潤疆”,“就是要從根本上切實解決政治認同、人心向背的問題”。
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新疆,對于增強文化認同念茲在茲。
這次新疆之行,總書記特別強調,“加強文化潤疆、注重以文化人,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始終。
石榴籽,凝聚力量。
此次新疆之行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主題成就展。
70年過去,曾經的毛驢車進了博物館,曾經的戈壁變良田,曾經的內陸“口袋底”正成為向西開放橋頭堡……新疆70年的滄桑巨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一個生動縮影,也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不改的行動詮釋。
從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此次來到新疆,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新疆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從“積極探索符合新疆特點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到“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再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歸根結底,就是要讓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56個民族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踔厲奮發,這樣努力下去一定會更好。”總書記曾這樣說。
今次接見新疆各族各界代表,總書記再次強調,希望大家凝心聚力、團結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建設美麗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