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評 | 以奮鬥為筆 共繪青春華章
近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江蘇,一條以“水”為脈的採訪線路,清晰勾勒出江蘇“依水而生、緣水而興、因水而美”的高質量發展軌跡。江蘇在治水路上的每一步突破,都離不開專業人才與科技創新的堅實支撐。從長江流域綜合治理到太湖生態修復,河海大學作為中國水利最高學府,始終是關鍵技術攻關的“智囊團”與高端人才培養的“蓄水池”。其百年治水史,正是江蘇乃至中國水利事業披荊斬棘、成就輝煌的生動注腳,深刻詮釋了青春力量與國之命脈的同頻共振。
溯源初心,以“治水興邦”的宏願奠定精神底色。河海大學的百年篇章,始于張謇先生“治水興邦”的赤子初心。1915年,他創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開創了中國現代水利教育之先河,其“河海工程尤為切近民生”的信念,將水利提升至關係國運的戰略高度。無論是治理黃河的“塞疏結合”方略、根治淮河的“七分入江,三分入海”規劃,還是對長江流域管理思想產生深遠影響的“治江三說”,都體現了立足長遠、科學求實的精神。這種“以水為責、以國為任”的擔當,融入了河海的基因,成為激勵後繼者們砥礪前行的精神火炬。
矢志創新,用“科技報國”的實踐續寫當代華章。張謇先生的治水理念,在今日河海校園中由新一代青年以創新實踐賡續傳承。胡鶴軒教授團隊攻堅克難,成功研發“智慧水利1號芯”,已應用于長江中下遊多個重點流域,讓水文監測擁有了更強大的“中國芯”。在“長江入蘇第一洲”新濟洲,河海學子運用生態護岸技術,助力周邊區域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讓昔日受損的江灘濕地重現勃勃生機。從手繪圖紙到數字孿生流域,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河海人“我飲河海一滴水,我獻祖國一生情”的報國赤誠。
時代擔當,讓“青春之力”匯入民族復興的江河。河海青年的奮鬥,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挺膺擔當的縮影。這份擔當,早已超越一校一域,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激蕩回響。在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中心,青年技術骨幹日夜堅守調度中樞,通過分析海量數據下達精準指令,全力保障這條國家“生命線”的安全穩定運行;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浙江松陽縣青年統管員利用農村供水智慧管護APP,實現單村水站遠程監控與故障速修,構建農村供水“2小時服務圈”,以技術之力化解民生之憂......對于當代青年而言,傳承治水精神,就是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科技前沿勇闖難關,在基層一線踐行初心,在生態戰場守護綠水青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只有將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青春之力才能匯聚成推動民族復興的磅薄偉力。
水脈連著國脈,青春係著國運。當青春的腳步沿著江河延伸,當年輕的雙手托起水利興邦的夢想,新時代的青春華章便在實踐中徐徐鋪展。這既是對百年治水精神的傳承,更是對“愛國三問”的時代作答——新時代青年當以學識為筆、實幹為墨、初心為硯,在祖國大地上書寫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