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堶兩個“第一”、一個“第二”,金融業五年成績單有多“吸睛”
金融,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高質量發展,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
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近470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規模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移動支付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十四五”時期,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道路上,中國金融業邁出一個個堅實步伐,金融強國建設不斷邁上新高度。
企業發展,資金“活水”精準滴灌;購物旅遊,移動支付輕松結算;國際經貿,跨境金融匯通天下。今天,北到漠河、南到三沙,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服務、家家有賬戶,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市場、產品體係更加健全,金融服務的質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
金融強國的新高度,來自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大幅提升。
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
“十四五”期間,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成為金融部門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有力印證。
這5年,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科研技術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則下降2個百分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A股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
金融強國的新高度,來自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跨越。
金融強國,需要強大的金融機構。經過“十四五”的發展,我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係日益完善。
全球銀行前10位,我國已佔據6席。目前我國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過500萬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9%,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信托、理財、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近100萬億元,規模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今年8月,A股市場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目前全市場期貨期權品種達到157個,廣泛覆蓋國民經濟主要產業領域。
金融強國的新高度,來自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
縱觀歷史和現實,金融強國都具有高度開放的特徵,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時期,我國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269家企業境外上市。目前,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
越開放,越發展。經過多年發展,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前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十四五”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始終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近兩年在3.2萬億美元以上,充分發揮了國家經濟金融重要“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金融強國的新高度,來自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
“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十四五”以來,金融監管開創新局面。5年來,處置不良資產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40%,行業抵禦風險的資本和撥備總規模超過50萬億元,我國金融業應對各類挑戰的基礎更牢、韌性更強、底氣更足。
金融是“國之大者”。從歷史經驗看,大國崛起離不開強大金融體係的支撐;從國際局勢看,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從自身發展看,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望“十五五”,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錨定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讓金融活水更好澆灌高質量發展沃土, 中國式現代化前景無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