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新疆行|記者手記:時代面孔里的滄桑巨變
一面照片牆,90張燦爛笑臉,濃縮2600多萬天山兒女的幸福生活。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葡萄架上果實累累,農民笑得那麼甜蜜;戴著雷鋒帽奮戰在冰天雪地,工人笑得那麼熾熱;青年人身著民族盛裝歡快起舞,笑得那麼自信;孩子們迎著陽光自由嬉戲,笑得那麼天真……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主題成就展的一面笑臉牆。
9月2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回顧波瀾壯闊徵程,感慨係之:“新疆70年的滄桑巨變,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一個生動縮影。”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天山巍峨,雪峰皚皚,映照歲月流轉。7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這片祖國六分之一的遼闊土地上,創造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人間奇跡。
在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喜慶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而來。
機場停機坪上沸騰的歡迎人群,在住地受到接見的幹部群眾,文藝晚會的載歌載舞,慶祝大會的隆重熱烈,還有如潮水般涌到街道沿途的市民……此行新疆,一幕幕動人的場景,一張張難忘的面孔。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個時代的面孔,正是這個時代的注腳。
參觀展覽時,看到當年周恩來總理在石河子墾區看望支邊青年的照片,看到第一代援疆建設者居住的地窩子,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他們的事跡很激勵人”“一聲號召,多少人到這里來啊”。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還有這樣一個個感人面孔——
人民解放軍凱歌進新疆,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土改勝利後,工作隊員與群眾相擁惜別,替不舍離別的老人擦拭淚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激動的人們振臂歡呼……他們或許如螺絲釘、枕木、鋪路石般無名,卻在歷史的底片上留下自己的意氣風發、豪邁激昂。
在新疆十月拖拉機廠生產的第一批拖拉機前,講解員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女拖拉機手金茂芳的故事。這位山東姑娘,響應國家號召來到新疆時才19歲。那短發飛揚、英姿颯爽的形象,成為第三套人民幣一元紙幣上的人物原型之一,在新中國建設史上留下動人剪影。
這是一個人的青春印記,更是萬千建設者的集體寫照。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石河子市,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在名為《一雙眼》的雕塑前駐足。當時勞動強度大、營養又跟不上,不少人得了夜盲症。每個班就把蔬菜省下來給一個人,確保下工後攙扶著找到回家的路。
一代代人扎根大地,一座座城拔地而起。
2013年,兵團的9名老戰士滿懷熱忱給總書記寫信。第二年,總書記來到新疆,動情憶及這件事,“扎根新疆、熱愛新疆、屯墾戍邊的老兵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此次參觀展覽,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塊寫著艾青詩歌《年輕的城》的展板前停下腳步。詩中寫道:“不是瀚海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撫今追昔,一一列舉“印象深刻的”新疆70年之變,十分感慨:“這些成績了不起啊!我代表黨中央,向新疆各族幹部群眾表示熱烈祝賀、致以誠摯問候。”
多少人的慷慨以赴,推動歷史前進的車輪。他們,像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在輝煌事業的長河里,老去了青春的面孔,改變了山川的模樣。
時代面孔里,有熾熱滾燙的愛國深情。
25日上午,新疆人民會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主席臺上,有這樣一些面孔和熠熠生輝的國徽同框:“人民衛士”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七一勳章”獲得者魏德友和買買提江·吾買爾……
國徽閃耀,映照丹心赤誠。
兩天前,新疆迎賓館,在接見各族各界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同他們一一握手。他們,或扎根基層,或巡邊護邊。忠誠堅守,歲月不語,山河銘刻。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雪山不會忘記守護它的人,祖國不會忘記每一個愛她的人。”接受採訪時,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動情地說。
主題成就展中,有一段感人的短視頻:今年暑假,和田小姑娘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第一次來到祖國的心臟北京天安門。她踮起腳尖,目光注視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那一刻淚水淌過臉頰:“五星紅旗在藍天中是一抹鮮艷的紅,也是在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紅。”
習近平總書記靜立觀看,倍感欣慰:“說得多好啊!孩子們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還有這樣一個瞬間:塔城市民沙勒克江·依明一家受邀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升國旗儀式後,沙勒克江深情親吻國旗。石榴籽的紅,國旗的紅,是心底最深最濃的顏色。
展廳里,矗立著一座“鑄牢”之炬,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也像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它的屏幕上滾動播放這樣的文字:“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忘記祖國的人,好比離開森林的鳥”“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在質樸的告白里。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新疆,考察中一個細節令人感慨。從學校到社區到農村,當總書記對大家講起“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話音未落,現場千百個聲音不約而同響起:“緊緊抱在一起。”
“鑄牢中國心、中華魂。”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時代面孔里,有大美疆土的宏圖新篇。
全程直播的慶祝大會,萬眾矚目中,兩名來自基層的群眾代表先後走上主席臺發言席。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幼兒園園長艾米拉古麗·阿不都,臉上洋溢著幸福:“幼兒園的房子成了鄉村最漂亮的建築,營養改善計劃讓每個孩子每天都能吃上豐富可口的營養餐。”
公交司機谷祥峰,言語中滿是自豪:“顛簸土路早已變成平坦的柏油大道,老式汽油車也換成了綠色新能源汽車。”
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普通人最有發言權。
習近平總書記溫暖的目光望著他們,帶頭為他們鼓掌。
主題成就展里,播放著全長3046公里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鎖邊合龍的視頻。
“經過持續努力,塔克拉瑪幹沙漠戴上了‘綠圍脖’”。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特別提到這一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跡。
荒沙披新綠,城鄉煥新顏。人的面貌在變,新疆的面貌在變,祖國的面貌在變。
“風在達詈城揚起翅膀,光在戈壁灘鋪成海洋,西電東送的銀線,傳向二十二個省市的窗”“西氣東輸的管道似銀綢閃亮,把新疆大地的體溫,送進大江南北的心房”……
24日的文藝晚會《美麗新疆》中,創意詩舞畫《時代交響》,以絢麗變幻的聲光電,生動描繪天山南北的日新月異。
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曾經“路到頭、人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的內陸腹地,正以開放自信的姿態,挺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前沿。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向西開放“橋頭堡”、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一個個重大戰略疊加,讓這里涌動無限活力和希望。
理念一變天地寬,打開了發展的思路,就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勉勵:“在新起點上,希望自治區和兵團的同志,再接再厲、接續奮鬥,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開創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這樣的標語:“黨的光輝照天山,各族人民心向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疆”……
25日中午,當習近平總書記離開新疆時,各族群眾紛紛簇擁在沿途道路兩旁。一張張激動的笑臉盡情綻放,一面面紅旗匯成歡樂的海洋,“總書記好”“感謝總書記”的心聲響徹街巷。
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天山國際機場,歡送的群眾跳起熱情的舞蹈,奏響動人的旋律:“博格達的雪山高高的哩,塔里木的河水長長的哩,那拉提的草原美美的哩,各族兒女心里甜甜的哩。”
飛機飛向萬里碧空,金秋暖陽,灑滿天山。(記者朱基釵、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