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咖啡師和他的“茶與咖”
中新網杭州10月2日電 題:臺灣咖啡師和他的“茶與咖”
作者 錢晨菲
10月2日,在浙江杭州上城區南星鳳凰里文創園,“咖享上城 啡嘗時尚”2025年“味美浙江·飲在杭州”咖啡文化嘉年華正在舉行。來自各地的60家咖啡品牌主理人齊聚,特色咖啡吸引民眾打卡。
與熱鬧的人潮不同,臺灣咖啡師李毅是“慢”的,他不疾不徐,完成著一杯杯手衝咖啡。“稍等一下就能聞到香氣,這是來自臺灣阿里山鄒築園莊園的‘索恩那’咖啡豆,這款豆年產量僅100公斤。”李毅說。
168元一杯的手衝價格,依然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客人。忙碌之余,李毅總愛耐心向客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咖啡也能像茶一樣,喝出產地風土與品種個性。
國慶假期,臺灣咖啡師李毅在浙江杭州的咖啡文化嘉年華上手衝咖啡。錢晨菲 攝
“我平時在上海,但很樂于到各地參加咖啡節。我特別驚訝大家對精品咖啡的接受度。”李毅一邊調整手衝壺,一邊回憶四年來在大陸的經歷。“我喜歡用‘茶’來解釋咖啡,這讓原本對產區、烘焙度感到陌生的消費者,瞬間有了共鳴。”
“我的家鄉產茶,在臺灣我們從小就有喝茶的習慣,但這並不影響我同樣喜愛咖啡。中淺烘的咖啡豆,就像白茶一樣發酵度低,能喝到更多本身的香氣。深烘的則類似重發酵茶,風味更濃鬱。”李毅說。
更令他驚喜的是,這些年,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學習手衝,從“為咖啡因喝咖啡”變成“為風味體驗買單”,有人還會帶著自己衝煮的咖啡回來分享,像茶友間的品鑒會一般熱鬧。
對李毅而言,飲品是交流的媒介。來自各地的年輕人會因為一杯咖啡或茶聚在一起,交流衝煮心得,甚至相約騎行、露營,把“喝”這件事延伸到戶外。飲品的背後是生活的態度,是對體驗的追求,也是與自然的對話。
在他看來,咖啡與茶同樣美妙。作為舶來品,咖啡與中國茶的鏈接,核心在于文化融合與飲用場景的互補。
例如,他和團隊曾用臺灣烏龍茶、芭樂汁調配咖啡,還嘗試將浙江本地甜潤的白酒融入咖啡,用低溫慢煮提取風味,打破了“白酒烈、咖啡苦”的刻板印象。
“今年5月,我們還與中藥老字號聯名,用6款中藥材打造咖啡特調,沒有傳統中藥的苦澀,只剩草本與咖啡融合的獨特香氣,讓不少人驚呼原來咖啡能這麼多元。”李毅介紹。
“上海像個‘試驗場’,大家願意嘗新。杭州像是‘品鑒室’,客人們會找到喜歡的味道,長期陪伴。而雲南則種植底蘊深厚,能產出很好的豆子。”李毅觀察著不同城市的咖啡文化差異,卻也在這種差異里找到共性——無論是茶還是咖啡,大家對“好喝”的追求,始終離不開對本土風味的認同。
從咖啡“西風東漸”的開端,到“茶咖融合”的當下熱潮……咖啡文化嘉年華的這一方小攤位,正是新的表達窗口。李毅也在期待,邀約更多人與茶咖對話。(完)